中文和日语中相互借鉴的词汇
中国可以说是日本的文明启蒙,早期日本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受到中国的影响,语言也不例外。至今日本词语中仍有大量来自中国古文的词汇,例如日语中名片的汉字写作“名刺”,而名刺一词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将名字写上去的木片,用以通报姓名之用,实际就是古代的名片。元稹的《重酬乐天诗》就有“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一句。
再比如苹果,日语汉字写作“林檎”,这也是中国古代对苹果的称呼,宋人曾经有诗《林檎花》:“树枝高坠展霞绡,妆点清明景物饶。帖上幸联青李字,花头不似海棠娇。英英褪雨新红淡,瓣瓣零风蝶粉绡。光景无多成实易,冰奁催荐泛凉桡。”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科技,并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也翻译了很多科学术语和日常词汇,当初这些词语都还是用汉字标注,因此有不少被起步较晚的中国采用,因此中文里开始出现许多来自日语的词汇,诸如杂志、政府、政治、电话、俱乐部、派出所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中关于生物学和化学上的名词有一部分没有采用日语翻译,近年来这些日语词汇被一些商人利用,成为推销商品的噱头。例如酵素其实就是酶,水素是指氢元素,酸素是氧元素,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来自日本的秘方。
聊斋中的营口地区
《聊斋志异》中有篇故事名为《阿绣》,讲述的是海洲人刘子固来到盖州探望舅舅,结果在当地爱上了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女儿,后来在狐仙的帮助下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明代在辽南设有四个卫所,营口及大石桥地区属海州卫,盖县属盖州卫,瓦房店属复州卫,大连其他地区属金州卫,合称南四卫。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盖州海城大石桥一带闹狐狸是有传统的。
大连话中的马葫芦盖
大连人将下水井的井盖称之为“马葫芦盖”,这一名词单从字面上看难以理解,以致有人猜测它和许多东北词语例如“埋汰”、“磕碜”、“磨叽”一样是来自于满语,但实际上“马葫芦”与另外三者并非同一语源。
清朝末年日本和俄罗斯侵占了东北地区,双方爆发了日俄战争,最终日本击败俄罗斯占领了东北,大连也随之成为日本人的殖民地。
日本人在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城市建设,这其中就包括下水道工程。下水道的入口中文称之为人孔,这是根据英语manhole直译而来。但日语的翻译不同,日语中对外来词汇大部分都是直接采取音译,他们将manhole按照日语发音生硬组合,生成了マンホール一词。
这个词的日语读音是“ma n ho(长音)ru(长音)”,如果用汉语拼音拼读这词,发音是“man hou lu ”,大连当地人从日本人口中得知了这个词,后来经过以讹传讹,最终变成了“马葫芦”。所以这个词其实是用大连话拼读了用日语来拼读了的英文所得到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