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齐帆齐微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一种砥砺,叫做英雄的家国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一种砥砺,叫做英雄的家国情怀

作者: 平乙 | 来源:发表于2021-03-15 10:01 被阅读0次

齐帆齐微课(人物传记篇)

少年的时代,读过一本《周恩来传》,印象特别深刻,一桩桩小事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被撕成了了碎片,却影响了自己很多。以后读过的名人传记,看得多了,都仿佛浮光掠影,反而没有什么印象。

生活自律,情绪自控,性格平易近人,做事先人后己,这些都是我从周总理身上学到的品格。

但影响我性格很深的一个方面,就是周总理身上所具备的一个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典故,每个读过书的孩子可能都信手拈来。

但是生活在蜂蜜生活中的孩子们,没有了那个时代的背景的参考,对故事的理解往往流露于形式。

周总理生于1898年3月5日,那个时候是清朝末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贫弱不振,列强虎视眈眈。当时的中国,是西方诸国眼里的一块肥肉,一片桑叶。

目睹着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周恩来在课堂上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震耳呼吁。

1913年,年仅15岁的周恩来靠上了天津南开大学。他驳斥了同学们“上学为了前途”的言论,号召大家:

“我们生活在20事迹列强纷争的年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紧逼一天 眼看着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能只想个人的钱途呢?”

人都是有理想的。普通人的理想,大多都止步于个人的前途。

伟人的理想,从少年时候就是家国情怀,而且用一辈子来践行和实现这个理想。

少年读这一故事时,懵懵懂懂,但也热血澎湃,励志报效祖国。渴望自己做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

思想是颤动于狱中的——为理想中国而奋战的周恩来

1919年,周恩来投身于“五四运动”的爱国洪流中,组织青年男女成立“觉悟社”,出版报纸。

因为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半年的牢狱磨练,让他重新思考中国的未来和革命的方向,发出了“思想是颤动于狱中的”概叹。

出狱后,他把毕生的经历都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梦想之中,一路坎坷,一路荆棘,从不停歇。

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成绩和贡献,而是为了建设美丽新中国的格局和胸襟。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周恩来实际上负责主持中央日常事务,包括军事工作,联系和指导“朱毛红军”。到后来他在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才干后,主动退出,支持毛泽东领导红军。

他曾经说过:谁做“书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军权,谁来领导打好仗,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党的领袖。

这种胸襟和格局,古今中外,能做到的名人没有几个。

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临危受命,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和蒋介石谈判。一路上面临着民团,土匪的随时袭击,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国民党各方势力的围追堵截,他凭着一身是胆的英雄气概和孔明再世的智慧,终于到达西安。

经过五次艰苦卓绝的谈判,终于和蒋介石达成了和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里面付出了周恩来多少的心智和心血,旁人不得而知。

但国共双方都明白他有一颗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他有为了国家和人民国随时捐躯的精神。

“心中无私天地宽”,蒋公亦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吧!

晚年周恩来——忍辱负重,死而后已

这是网上关于周总理最后两年工作量的记载。

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

就这样,他还觉得愧对祖国和人民,他说:

“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

周恩来把其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铸就传奇而让人钦佩的一生。

读《周恩来传》的时候,大约是四年级,这本书奠定了我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把爱国敬业当作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现在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各种文化也更包容一些,但看到网上很多人公开诋毁我们的祖国,都感到特别心痛。

于我自己,在心中始终有一种砥砺,叫做周总理的家国情怀。我做不了伟人的事迹,但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以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支持。

                                                文:平乙

                  齐帆齐第2期28天(9)1623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一种砥砺,叫做英雄的家国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oh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