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是什么?粟米去壳后叫小米。
粟米秸秆能干啥?
能当钱用。能当钱用?想钱想疯了吧?
宋朝时,在湖南的洞庭湖、湘江一带,低洼的地方有水,地里种稻谷,稻谷去壳后叫大米;地势高的地方缺水,又没水又高,没人种,就在那儿荒着,地里长的全是杂草。
长沙市长李允则发现了问题,认为主要是懒。治懒有什么好办法?还得靠钱。让他们感到肉疼,这病就好治了。
当时老百姓交税是用实物交,不像现在是现金。李允则规定,以后交税,除了交稻米,还得交粟米秸秆,粟米秸秆不能用稻米顶替,各交各的。
不种粟米,哪来的秸秆?老百姓想不明白,收这玩意儿干啥?准备喂羊、喂牛,当饲料?换个别的不行?没有什么,偏要什么。
领导让交,想办法吧。咱这儿没有,买。于是,大家伙儿大老远从湖北襄州买或者换粟米秸秆,再来长沙交税。
外地人一看,原来这东西也值钱,涨价!结果,一束秸秆能换一斗米,运到长沙,能卖一千钱。
老百姓觉得太冤枉,受上累,花上钱,弄回来这破玩意儿,亏大发了,这不是办法。那么多荒地,自己种就行,除了用秸秆交税,还能吃上米,一举两得。种!
没几年,荒地变良田,种的粟米也成了名牌产品。
如果李市长召开动员会,长篇大论论证开荒的伟大意义,再出个工作方案,抽调专人,成立长沙开荒办公室,搞得轰轰烈烈,地动山摇,估计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好不到哪儿去。但是,只用一把草,解决了荒地,改善了民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才是工作艺术。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9260/151984641d60f116.jpg)
【原文】李允则再守长沙。湖湘之地,下田艺稻谷,高田水力不及,一委之蓁莽。允则一日出令曰:“将来并纳粟米秆草。”湖民购之襄州,每一斗一束,至湘中为钱一千。自尔竞以田艺粟,至今湖南无荒田,粟米妙天下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