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两天,宿舍原本休学的姑娘突然回来,扰得一阵鸡飞狗跳,今天还没有解决。起因就是宿舍其他女生不喜欢这个姑娘,逼她离开这个宿舍。详细原因就不说了,每次解释都是一整头痛。我是后转来这个宿舍的,与她们的关系都淡淡的,没有争吵也没有亲密。因为我在宿舍时间不长,也不怎么回宿舍,所以不太了解她们之间的矛盾从何而起。不过作为宿舍一份子,为了事后不受排挤,我也不好表现的太淡漠,不得不参与到这场闹剧中来。
矛盾绝非突然迸发,仔细推敲前因,无非是每个人对事情的理解不同罢了。对同一个事物,有的人觉得好,就有人会觉得不好。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想让每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都统一是困难的。不同于国家、民族等内部的高度统一,在小事、琐事上,人们的发言机会更多,不同生活环境培养出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思想就像万花筒一样迸射,思想的碰撞加上性格的调和,矛盾不可避免。
《爱在黎明破晓前》有一句台词,“如果世上有一种奇迹,那一定是尽力理解某个人,并与其同甘共苦。”
理解是可贵的,也是困难的,上学的时候老师提起理解,总说“试着把你的脚放进别人的鞋子”。当我们真的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时,也许才会逐渐懂得对方做出一些行为的原因。但是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以及经历的事情,注定了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不同。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被理解都要比性与爱珍贵。多少时候,孩子哭喊着对父母说,你们不理解我!多少时候,朋友之间互相指责,你从来不在我的角度看问题!多少时候,爱人之间都盲目以自认为好的方式爱对方,多少话的开头是“我是因为爱你才……”。仔细想想,这些场合里的这些人,有多少真正理解对方的情绪、处境。孩子无法理解父母撑起家庭的艰难,父母也无法理解孩子处在敏感时期的迷茫苦涩。还有一些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肯走出自己的世界,永远认为自己走的是正途,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谈起不被理解,我听到的很多词里有:自私,利己,淡漠……
每个人都想要被理解,理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而支持自己。但是被所有人理解是不现实的,被很多人理解都可能做不到。在一个矛盾中,就算分析明白所有人的心理和动机,也无法做到不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更亲密的关系中,强制的理解变成了控制,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去补课,原因是理解父母的不易,要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就会很委屈,孩子会说,我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要逼我做我不喜欢的事呢?
在这件事中,双方似乎都有道理,双方都希望能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为何父母不能先分析孩子的日常学习强度,适当安排额外任务,再和孩子好好讲明利害?而是一句冷冰冰的,你真不懂事,一点都不理解我们,体谅我们。孩子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规划,和父母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确实很多家庭不会听取孩子的想法)
强制要求的理解形同枷锁,把彼此的嘴死死的锁住,只剩无尽的怒意放大再放大。
有的人会说,我理解,但是我接受不了。诚然,这种情况也是矛盾的导火索。比如我理解一个人总骂人是为了发泄情绪,但是我确实接受不了。再比如在一件事中午理解伴侣的退缩与懦弱,但是我的确需要伴侣表现的强大一些。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都在不断学习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件下尽可能理解别人,不贪不嗔,不愤怒,也少受伤害。比起前几年总是自怨自艾的我,如今确实更为从容了。说回开头宿舍的事,我理解女生们为什么非要另外的女生走,对于后续的一系列闹剧都有了预判和准备。
我也期待爱与理解并存,不必约束,不必绑定,我们为了相同的热爱相遇,也许在未来也会因为不同的热爱分离。这种爱温和、平和,我们最终得以保全自己,而不是在熊熊烈焰中化为灰烬。
当然,这只是现在我的爱情观,还有很多爱人的方式,也会有人期待熊熊烈焰般的爱情。众多爱情观中有我能理解的,也有我理解不了的。人间熙熙攘攘,想法太多了,所以遇到能够互相理解的人才弥足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