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何帆老师《变量》中,有个关于无人机的“故事”。讲的是,企业研发出了无人机这个产品,在中国呢,是:唉,这个东西挺好玩,回头多买一个给朋友也玩玩。在西方呢,就是这个东西会不会泄露我的隐私?
为什么同一种产品会在中西方产生如此不同的观念呢?文化的底蕴不同呗。
在职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底蕴不同,很多事情的观点,都会有所区别。也正因此,在看到《原则》中,工作原则的一些看法与建议的时候,就会给自己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样做的话,真的是可以吗?
比如,在书中,瑞·达利欧提出,在他们桥水中,如果对其他同事有意见的话,就当着面直接提出,我对你有啥啥啥意见……并且,在桥水被视为是一种工作的基础原则。
而反观自己的周围,好像并没有像桥水一样,能够做到有话就说,有意见就指出的地步。在这方面,咱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在提意见这方面,不知西方文化是否真的是可以完全直接的面对面直接提出自己对对方的看法和意见?而咱们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更多是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自己的不满或是想法。更多的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与面子,以避免对方的尴尬或是造成某些方面的伤害。
在西方的文化里,提现更多的是个人意愿的表达,同时也估计个人面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与个人观点的正面表达。中国文化的底蕴呢,更多提现在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为了保障团体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与观点是可以自我保留或是隐忍的。
而另一方面,咱们的文化基因之中,还有一项是阻碍发展的弊端文化,就是面子。也可以说是面子文化吧?在很多时候,都会是收到面子文化的束缚,而制约了事情的有序发展。如果在面子文化的基础上,再加上中国的人脉文化的话,那其效率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说,避雷方面的弊端,大家都是知道,也明白其中的利弊的,也完全理解在工作,职场中,是要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但在真是的职场环境中,更多的,都只能是,我知道,但真的是,不可为之的望天兴叹了。
何解?我觉得,《原则》也无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