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以前之所以这么自卑是因为觉得自己没得“选择”吧,这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上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作者维克多·弗兰克,作为犹太人,在纳粹时期,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我还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一部张卫健主演的电视剧《机灵小不懂》,有一个场景是他在观自在书院教书,有一个学生叫洛少鹄,吏部尚书洛亦之子,明明能力很强,却老是在课上捣乱,考试交白卷,成绩每次都是垫底,可因为他爹是尚书,以致于书院对他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什么他要这样呢?是因为他觉得以他的家庭背景和聪敏,状元之位早就是囊中之物,官途必将是一帆风顺,无论他犯了什么错误,父亲都会为他撑腰。虽然只有二十岁,但一生的生活轨迹似乎已经确定,这令他觉得做人没有意义。
后来少鹄因为自己的恶作剧不小心点着了房子,被困火场,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不懂赶到。他开导少鹄,也许他的人生之路早有定数,但究竟如何去做还要看自己如何选择。不懂救出少鹄。少鹄痛改前非,回到书院。
虽然电视剧是演的,是假的,但是觉得没有选择的自由会导致我们痛苦是真的。
“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意识到这点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让我们从“被动”变成“主动”,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想要通过一篇文章就改变大家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写呢?因为我觉得虽然改变不可能,但是能让大家意识到有这么一个概念的存在,说不定以后能起到一些作用,就像是在大家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说不定哪天就开花结果了,当然有很大概率不发芽,但就算只有一个发芽,那这篇文章就很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