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老师的一个关于读书的音频分享,正好我最近也在学习如何更好的读书,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想要了解某个人或某方面的知识,带着目的找到一本相关的书籍,大概翻翻,看看目录,看看前言,对书中内容有了总体把握之后就开始快速地阅读啦,读的过程中做一些笔记,输出一些心得体会,这可能就是很多小伙伴的读书状态。听了老师的分享之后,认识到读书其实可以更上一个层次。
给自己不同的定位可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不同的角色,就会有不同的要求,也会有不同的期待,当然收获也会截然不同。
第一、一般读者的角色
一个普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就只是随便的翻翻看看。读书没有规律,不能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能有一些读者经常甚至是每天都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只是机械的阅读,从书中获取的知识也不会成为生活的指导,做的只是体力劳动,然而读书更应该成为一种脑力活动。
第二、学生的角色
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明白自己是要摄取知识的,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有一定目的性的,会有更多的思考。通过阅读获取的答案,知识也更愿意进行一定的输出。
第三、老师的角色
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老师,要做的就不只是通读一本书,有一定输出这么简单了。可能需要从头到尾仔细认真的看,有时甚至需要翻看好多遍,力争把每一章每一节都弄的通透。
第四、研究者的角色
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研究者,老师的角色就无法满足你的需求啦。你可能需要把相关的书籍都找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不同的作者视角去把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深度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输出自己的研究报告。这种阅读方式的要求是最高的,但收获也是最多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一件事上,你付出几分,你的收获就有几分。给自己设定一个愿景,设定一种身份,带着目标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另外,阅读的时候也可以下转换自己的思路。我们常常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所以才去写心得体会,写读后感,那么,如果我们换种思路,我们为了写作而去读书的话,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自己写一篇有关马云的文章,那我们是不是得先去了解他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收集材料,整合材料,把有关马云的文章,书籍,新闻,讲话等等都搞清楚弄明白。以结果为导向,会让我们更好的行动起来,也会更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态度,结果也会千差万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工作中,以一个领导者的视角去工作,和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视角去工作,格局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达到的效果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活动时,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和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积极度不一样,成就感肯定不一样,收获肯定也不一样;
做饭时,以一个品尝者的想法去烹饪,和以一个反正我自己不吃的想法去炒菜,美味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想通过一件事获得什么,就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定位,然后按着这个定位去要求自己。
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