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一赞
朱熹论性和心

朱熹论性和心

作者: 大龙10 | 来源:发表于2023-06-06 16:03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
    ISBN:9787559605825


    一、性和心

    1、性

      朱熹认为,每一事物从生成时便有一个理居于其中,这个理使事物得以生成,并构成事物的本性。人和其他万物一样,是在具体世界中的一个具体事物。因此,人性就是人类得以生成之理居于个别人之中。

      朱熹赞同程颐所说的“性即是理”,并多次加以引述。

    2、气禀

      一个人必须禀气而后生。人类之理是共同的,但人各有不同,是因为所禀受的气不同。
      朱熹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泠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
      因此任何人,除所禀受之理外,还有禀受之气,这是朱熹所说的“气禀”。

      这也就是朱熹关于恶的来源的学说。

    3、心

      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人性和人心是两回事。
      “问:灵处是心抑是性?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因此,心和其他的个别事物一样,是理加上气之后的体现。心和性的区别在于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可以活动。

    4、心图

      在这幅心图的解释系统中,

    • “道心”的源泉是“太和元气”,
    • “人心”则是受“五行厉气”的影响而造成的。

      这符合朱熹《大学章句》中的说法:“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

    5、性和心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种德性,是为常性,构成“德之四端”。
      朱熹为孟子的学说提供了Xing而上学的根据。按照朱熹的说法,这四种恒德属于理的范围,因此,它们是性,而“德之四端”则是心的活动。我们只能通过具体,才能认识抽象。同样,我们只有通过心的活动,才能认识人性。

      而陆王学派认为,心即是性。这是程朱和陆王两派理学思想分歧的一个主要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熹论性和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yg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