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统编教材九上第三单元解读(三)

统编教材九上第三单元解读(三)

作者: cc44b90c9ade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06:16 被阅读0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为天下人民幸福出力的政治理想。表现的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显示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曲折地表达了欧阳修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与两位先哲相伴,在统编教材九上第三单元第13课《诗词三首》,我们要学习《行路难》《酬乐天》两首唐诗,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词。

        李白二十四岁“辞亲远游”,天宝元年,他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天宝三年,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从这首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学习《行路难》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以意逆志,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回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人诗词唱和(席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学习这首诗,要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结合诵读,品析诗歌,感受诗人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学习这首词,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在诵读与想象中与诗人相遇,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体会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这一单元的三首唐诗宋词的学习,从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可以设计成的学习线索是:诵读理解--欣赏佳句--我来注脚--悟诗明志--陶冶情操--文化传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统编教材九上第三单元解读(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zm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