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原点(十二)
到了晚上,陈清水从各生产队及大队仓库中提出来四百多斤小麦和稻谷,回到家他指使妻子董晓丽组织起十多名妇女连夜加工出面粉和大米。第二天一早陈清水就叫来两个开小差的青年人和一个车夫拉着米面赶往工地。
陈清水的马车来到工地正好路过一个伙房,只见一辆汽车停在伙房门前,汽车上正有几个年轻人往地上仍麻袋。麻袋里装着的全是地瓜干,这是上级供应给民工们的伙食。几个带着围裙的伙夫正一袋一袋向伙房里运送麻袋。麻袋推走了,地面上留下薄薄一层地瓜屑,很快一位老者走过来,老人蹲在地上用手沾了一下唾沫然后按在地瓜屑上,接着把手指送进嘴里舔食地瓜屑。陈清水看到后心里不免一阵心酸,他想,这工地上的确苦呀,民工们吃不饱肚子,就连地面上摔掉的地瓜碎沫都要舔起来。这老人不怕脏,也不怕牙碜,真是可怜!
陈清水这样想着,马车很快来到自己伙房前,他麻利地跳下马车没有进伙房而是径直走向工地。他要亲眼目睹工地民工们的辛苦情景。正巧,陈清水刚走到半路迎面碰上了公社带队的郭社长。
郭社长认识陈清水,陈清水任临泗乡党委书记的时候他是党委委员兼马集管区总支书记,后来陈清水被停职他被调任临泗人民公社副社长。
郭社长看到了陈清水猛然一惊,他快步走到陈清水面前握住他的双手说:“陈书记,你咋来到这工地上了?最近可好?”
“好,很好!我来这里是听民工们反映这里的生活很苦,吃的太差劲,每顿饭全是地瓜干,根本见不到一点细粮。我今天来是看看民工们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二是来给送点米面改善一下生活。现在我要问你了,你在这里干什么?”
郭社长笑笑说:“带工。咱们公社一共来了五个人,三个负责施工的,两个负责技术的。我是队长,主管全盘。”
陈清水说:“我听说你升任副社长了,恭喜你呀。老郭,我有一言相告,这里的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无论从环境方面,还是吃食方面都不寻常,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
“一定,请领导放心。”
“哪有领导?你是社长,我现在成了平头百姓。”
“什么社长?永远是你的下级。陈书记,听说你回家又担任了村书记,佩服你!你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你走到哪里干到哪里,一般人是做不来的。陈书记,凭你的工作能力你们村很快会走到各村的前列,成为前进路上的排头兵。”
“别吹捧啦,我今天就成了你的下级,快带我去工地看看吧。”
“好吧,工地就在前面,最多半里路就到。”郭社长说。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往前走,很快便来到工地上。只见工地上人挤人,人挨人,黑压压排了足有六七里路长,人们站在水中,有的打桩,有的挖泥。还有的坐在船上划动小船在工区外游弋。
陈清水问郭社长:“老郭,现在气温是多少?”
“十度左右吧,早上低,也就三四度。”
“气温太低,民工苦呀,就这样长时间泡在水中人吃不消呀,怪不得有人开小差。”
“是呀,每天工地上都有人偷跑,这些人都是些吃不了苦的人。没办法,上级要求严呀,要求赶工期,只能强令民工下水施工。”
陈清水说:“工地上下水受罪不说,吃食也很差劲,每顿饭都是地瓜干,还限量供应,不是谁能吃多少就给多少,不行呀!民工们出着苦力还吃不饱肚子,的确受不了呀!”
“没办法,目前国家穷,眼下民工们能顿顿有地瓜干吃也很不错了,有些地方连野菜都没得吃,更别说地瓜干了。前几天我听说过段时间连瓜干都供应不上了,说是改供一部分黄豆当口粮。”
陈清水说:“吃黄豆不行,黄豆不能当饭吃,乍吃个一顿两顿还可以,长时间吃就不行了,会出问题的。黄豆太硬,它是油料作物,人吃了不容易消化,会拉肚子,拉肚子次数多了人就会虚脱,虚脱了还能干什么活?不行,这不是闹着玩的,应该提前向上级反映此事,别等到出现问题再反映那就晚了。”
郭社长说:“等等再说吧,这只是听说,还没有落实。咱们先不说这事了,前面就到工地了,我们下去看看。”
“那怎么过去?”陈清水问。
“我叫一只小船过来把我们渡过去。”
“不不!不能坐船过去。民工们能泡在水里干活,我们就不能蹚水过去吗?脱掉衣服,蹚过去!”
郭社长说:“我是经常下水的,与民工们一起参加劳动的次数也不少,蹚水更是家常便饭。”
“那就好,当领导的就得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说起话来才有人听,发号施令才有人执行,你在老百姓心目中才有威望。我这会儿过去就是打算亲自动手干一会儿,尝尝泡在冷水中干活的滋味,感受一下百姓疾苦。”
老郭听了陈清水的话很是激动,说:“陈书记,还是老样子,本色不改。”
“改不了,生性如此,干革命就需要这样的本性。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就必须养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体察民间疾苦才对。”
“陈书记说得好呀,不愧为人民的好领导。”
两人说着话很快脱下衣服走进水里。
陈清水说:“这水真凉呀,一般人还真是受不了。”
陈清亮看到了陈清水,问:“大哥,你咋来了?”
“我不能来吗?我在家听说你们这里很苦,吃的又差便给你们送来了一些米面,一直吃地瓜干也不是办法,应该时不时掺和点细粮改善一下生活才行。这里的活太重,饭食跟不上身体如何受得了?”
“还行吧,不饿肚子就能坚持下来。”站在一旁的民工说。
陈清水从小船上拿过两张铁锨,一张分与郭副社长,一张留给自己,接着两人便和民工们一起参加劳动,两人一直干到下午收工才洗脚上岸。
由于水太凉,气温又低,陈清水一上岸肚中就开始“咕咕”直叫,接着又一阵阵发胀发疼,陈清水觉得要拉肚子,他很快穿好衣服迅速跑到茅厕开始方便。
陈清水蹲到茅厕了看了看,这所谓厕所,只不过是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四周用芦苇夹起一圈篱笆便成了厕所。女厕所也是如此。
方便完陈清水很快来到伙房,伙房早就给他准备好了晚饭。所谓晚饭,只不过是一大碗煮熟的地瓜干,一碗小麦面糊糊,一片咸萝卜,再没有别的。
陈清亮走到陈清水面前说:“大哥,今天这顿饭是我们来到这工地吃的最好的一顿,你相信吗?以往没有面糊可喝,今天多了一碗白面糊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托你的福,是你给工地送来了米面,不然我们到什么时候也吃不上大米白面。”
陈清水点点头说:“辛苦你们了,我代表全村父老感谢你们。”
陈清水应该感谢这些民工,因为这个工地比任何工地都苦。这也是赶上特殊年月,没办法,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对内农业连续两年遭遇自然灾害,庄稼失收,对外还要偿还苏联债务,内外交困。民工们深知这一点,竟然没谁抱怨什么,并且还表示说只要能吃上饭不饿肚子就行,吃好吃歹无所谓,真是了不起。
人们很快吃完了饭,陈清水发现几乎所有人喝完面糊都把碗端起来用舌头舔舐干净,每只碗比水刷得都干净。
天黑了,人们钻进窝棚开始睡觉,所有人都挤在一起,窝棚外北风劲吹,寒冷入骨,可窝棚内倒也不怎么寒冷。原因是人们挤在了一起可以互相取暖,再个就是每个人身子下面都铺着厚厚一层稻草或麦秸,因此被窝里还是挺热乎的。
就这样陈清水在工地上住了五天,第六天他便返回家里。因为家里也有千头万绪的事务需要处理,他作为村里一把手不能在外逗留很长时间。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