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部落时期以来,到封建主义过渡,贫富差距开始诞生。富有之人成为贵族,进而成为诸侯,贫苦之人则大多沦为奴隶,依附于他人。但这样的区分却并没有那么明显,有时候贵族也有孱弱的贵族,奴隶也有放肆的奴隶。大家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规矩和礼貌。
夏朝时,奴隶制度刚刚形成,但人们以德为重,虽然是奴隶,但仍旧可以做任何事情,以此来为他的主子服务,并能够换取生存的报酬。到了商朝,奴隶们则要授权于神,但贵族们也是一样。
武王和周公为了从根本上奠定阶级的区分,将礼节和音乐升级成为了一种待遇,地位越高的人,他的待遇就越好。人们的阶级意识开始得到固化,舆论也得到了控制。
天子国都可以建多大,臣子一旦超越,那就是僭越。天子可以享受九鼎九畜烹食,诸侯则按等级享受。天子可以用怎么样的乐器舞蹈出彩表演,臣子诸侯就得按等级享受。
无论是谁,除了天子,超过该有的礼节就是僭越,就要受到世俗的非议,从而被舆论淹没。若是贵族和天子做奴隶的事情,或是做野蛮时代的事情,同样也要受到非议。
礼乐制度的诞生,周朝以来的世袭统治和等级制度得到加强,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则极大的得到了维护,奠定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礼仪之邦的名声。后世礼节曾出不穷,对社会各方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世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发明的不合理的糟糠之礼,也成为了后世的一大祸害。
籍礼,用于监督平民在“籍田”上的无偿劳动。
冠礼,贵族成年后,就需要行加冠礼,表示可以结婚了。女子则需要加笄(jī)礼,表示该女子已经可以嫁人了。
大搜礼,用于军事检测和演习,像孟津观兵一样,目的是为了检阅军队实力和考察地形准备出征的。
乡饮酒礼,是周朝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才。
古代诸侯之乡设置乡学,学制三年。学成的人就是人才,要被推荐给诸侯。因此,每过三年的正月,乡大夫就要举行乡村酒礼,招待这些有才有德之人,然后按照宾、介、众宾等次序,共五人,推荐给诸侯任用。
乡射礼,是每年春秋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大夫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卿、大夫、士和学长举行乡射礼。主持人由德高望重却没有官职的处士担任。然后让参与的宾客射箭,最终比试成绩。
射礼纯属娱乐项目,输的人要喝罚酒,并向胜利者拱手。然后堂上堂下宾客遍饮酬酒,音乐奏鸣,尽心为止。
朝礼,就是上朝时,对君主的尊敬。
聘礼,就是维护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和秩序矛盾,后世还有结婚娶新娘子等。
祭礼,就是祭祀祖先的礼节和尊敬神明的礼仪。
婚礼,就是男女结婚时的礼节,主要为了维持宗法,防止疏远。
丧礼,就是在亲人死亡后需要尽的礼节。用于维护家族权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