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看小说,却不爱看电视剧,最不爱喜欢的小说被改变成电影和电视剧。一直喜欢九夜茴那本狗血青春校园言情小说《匆匆那年》,尽管里面懵懂、背叛、劈腿、堕胎、出国等等烂熟的情节如出一辙,但我依旧觉得文字带来的既视感真实的可怕,也许我曾方茴过,爱过如陈寻的他。默默守护着里面的方茴、陈寻和他们的故事,拒绝看网络剧和电影。
第一次读匆匆那年是2011年,在阴冷潮湿的南方冬季里,我蜷缩在狭窄逼仄的宿舍床上,拿着一页最多能够显示30多个汉字的OPPO笑脸手机默默地读了整个晚上,边读边忍不住抽泣,想起方茴最后一次见陈寻,留在陈寻审计书上的两行字,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那时,我心疼那个清心寡欲的,小心翼翼的,柔弱安静的方茴,爱情至上的我,始终觉得青春就是应该去爱,在十六七岁的青春里连伤害都是上帝的恩赐。直到后来,我爱上了大一届师兄,他白白净净、安静爱看书,我与他像大学所有普通情侣一样,一起看书泡图书馆,一起翘课看电影......至今,移动硬盘还保存着与他的短信记录,想起“只能存20条的短信箱满了,方茴还犹豫到底删3月份的‘干吗呢’还是删4月份的‘干吗呢’。”那种对待心爱的人的虔诚在故事里找到了共鸣。
那时,我是恨英俊桀骜的,走路带风的,自信自傲的陈寻,恨他背叛爱情,背叛方茴。他看了一眼沈晓棠,说出“是”的时候我恨他。他说孩子是他的,依然恨他。可又有点嫉妒方茴,至少他们曾经在一起过。
时隔七年,再次拿《匆匆那年》竟然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和情绪,只是依然还是潸然泪下。
突然不再恨陈寻,我相信陈寻真的爱过方茴,但凡是参加过高考的都知道,高考的每一分都是与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竞争的砝码,也知道我们为了高考的每一分抚触过怎样的努力,可能是记忆的很多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能是背诵的很多篇文言文那道......被陈寻放弃的13分物理大题,想着能够与方茴在一起,“陈寻想了又想,终于还是空着拿到题目没有做。”只是年少懵懂,陈寻还分不清楚未来的人生和方茴谁更重要,但在那时的陈寻心里,方茴应该更重要,所以陈寻觉得值得。
就像我原谅了那个不够坦诚和勇敢的少年,也原谅了执着到顽固的自己,原谅了连错误都是上天恩泽的青春。
拿着新买的电子书,哭着再读一遍匆匆那年,很想很想和那个少年再说一遍,我喜欢你。
如果,我能够再主动一点,再勇敢一点,我们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我没有告诉你,我们现在会不会还是朋友,会不会煲电话粥,聊着视频看球赛呢?
得不到的爱人以朋友身份留在身边是不是更好呢?
只是我依然不后悔,爱你就要告诉你。我想即使我们依然是朋友,还可以聊天,看电影,吃饭,逛街,哪怕亲密无间,我也无法勇敢到看你恋爱,结婚,害怕看见你不幸福,也害怕看见你不幸福。
纵使我没有方茴的勇气选择远走他乡,我只能用最极端的方式选择老死不相往来。
如今,你婚了,我也婚了。也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方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她还是愿意这么走一遭。
其实,我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