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天堂的存在。自打幼时夜里睡前奶奶给我讲的天堂那些幸福的童话故事起,我便坚信不疑其存在。然而成年后,却羞于向别人承认我对天堂的存在仍怀有执念。印象里都觉得“天堂”这概念,只有头脑简单、缺乏教育熏陶的凡夫俗子才会信。自宇航员踏入宇宙起便证实了“天堂”并不在天上;弗洛伊德也认为“天堂”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那我为何还要写这本书呢?
十年前,我驱车驾驶在费城里沿着斯古吉尔河的一条公路上。雨后路滑,我脚踩刹车引来了车的失控旋转。当车身开始翻转时,一个清晰的、安抚人心的声音从副驾驶座的遮阳板传来,然而并非通过言语,“别怕。还未到你的死期。”
听从这话,我放松了自己的身体。车子面河停止了翻转,周围传来其他车紧急刹车的尖锐声响。当人们把我从车里拽出来时,我很平静;面对此种事故我甚至未曾心跳加速。谢过好心的司机们,我大致清了一下车上的泥还有粘在车窗上的杂草,就那样开车回家了。
心理学家可能说我这是人格解体(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是我的潜意识里的一部分扮演了抚慰我的角色;而有宗教倾向的人也许会说是神明显灵。但我觉得,当人面临极大的危险并伴有极高死亡的可能性时,灵魂将会与另外一个真实的维度建立连接。
不管是哪种解释,有件事可以确信——并且值得深思:如果我的死期未到,那便是我的活期犹存。活着的每天都显得弥足珍贵。
事故发生时,我已婚九年却拖延着未生一子。紧接着一个月之内我就怀孕了。事故之前我事业遇到瓶颈,之后一年内我便转行做了报刊杂志进入新闻领域,写起有关人类学的文章。从曾经对“天堂”抱有偏见、认为其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世俗概念,到现在成为了一名致力于探索真相的使徒行者。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我的那次经历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不管是在车祸现场上方的天空盘旋千步的经历,或是以光速穿过隧道与已逝挚爱团圆的经历,还是在神圣的神使面前回放一生的经历,这本书将会引进对于濒死体验者们的各种经历的大量记述。
有过濒死经历的体验者们的生活,都因为各自的濒死经历被彻底改变了。我很荣幸可以在此讲述他们的故事。此书是通过采访五十一个体验者加之大量的科学研究依据写成的。百分之十的事例因为非典型无共性将不会被着重提出。其中五个事例因为信息量超大内涵颇多将会贯彻整本书的主线。
体验者们都与常人无异,身份包括护士、秘书、飞行员、大学里的哲学教授、家庭主妇、商人或是驾考教练。他们也同其他人一般,生儿育女、为事业奔波、享受人生的美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走过一次鬼门关,经历过尤其感性的、源于内里的、十分主观的濒死体验——并呼应了几百万其他有过类似体验的人的经历。
不管你有何种困惑,都带着它们走进这本书吧。希望这本书可以缓解你对死亡的恐惧,对天堂有新的和更深一步的了解,解开曾经困惑着你甚至控制着你的恐惧与快乐情绪的谜团。
第一章
……不管如何,没有人能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的腐烂而消失,不是吗。——甘地
天堂是真实存在的。
若此讯为真岂不妙哉?人,若能对死后之世了若指掌将会是怎样的境地?
小镇教堂,一小群信徒正在倾听一个有关天堂的讲座。突然,一个矮胖的女警举起了自己的手,与众人说她相信天堂的存在,因为自己去过。此人名为多萝丝·杨,曾在医院做流产手术(被流的孩子若出生便是家中第四子),据她所说,手术过程中一种黑暗而寒冷的感觉笼罩了她,继而突然一道明亮温暖的光将她围绕起来,让她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还有无比伦比的平静,“没有一丝隐蔽,没有边际的平静”她描述道。在那光的深处,传来婴儿啼哭声,一个信息被传达给她:她那夭折的孩子将会无恙的留在那道光中,无须担心。
当多萝丝从那有着婴儿啼哭声的迷雾中“回来”时,一张白布盖在了她脸上。原来她已经被宣告死亡。多萝丝将白布扯开,在场的护士吓得魂不附体后来被送回了家。经过这次事件,多萝丝坚信是上帝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回,因为她在现世仍有三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她也从未为那未出世的孩子哀伤过,因为她相信以后会在天堂与孩子重逢。
多萝丝讲完自己的故事时,教堂里的信徒们都哑然无声。这些虚幻缥缈的话,竟会出自多萝丝之口。要知道她可是警署调度员,是小镇有难时会求助的对象,是邻里间都认识信任的多萝丝。
多萝丝的故事到底是否可信,要由听者自己决定了。就像多萝丝的牧师说的:“我平日并不关心濒死体验这种事的,总觉着像是电影里编造的情节。但我奶奶曾说她有过类似的经历,如今多萝丝又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就在想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其实整个世界不乏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根据一项民意调查,在美国有至少八百万人有过濒死体验。而这些体验者们都坚信不疑死后世的存在。
在这里不会涉及宗教信仰,不谈摩西十诫(神对以色列人的告诫),不说四谛(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也不是告诉你人生苦短该如何活的精彩。只是通过濒死体验的研究,不难发现各个宗教对于天堂的阐述与理解实是殊途同归。而体验者们向周遭人诉说通过濒死体验他们体会到的人生真谛,传播了积极的人生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