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读书笔记
01 非常有幸读了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这是第一次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传统文化,搭建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让我快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奠定人文素养基石。
老师将文化定义为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终的结果是集体人格。
这个解释很有心理学的味道,后来才知道余秋雨先生还写过有关心理学的书籍《观众心理学》。难怪在这本中国文化的书中出现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名字。在自序中,老师提到了穿越文化的五个峡谷,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在喜马拉雅公开博士课程;第二如何朗读;第三如何翻译古典文学,第四融入人生经历,让我对于这本书更加期待。
02一幅油画和两个老人
文化到底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跨越国界和时间的洪流,让全人类的人共情?第二讲里,余秋雨老师用一幅画进行了说明。因为一幅画让中美文化进行了碰触和交流,从一副艺术品对于国际关系的推动,对于宏观经济的推动,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是跨越障碍的桥梁。从这里出发,老师讲了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演讲时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联合国大厦和国会图书馆的听众,都能听得懂老师关于文化的讲解,那么作为国人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听得懂,就如同陈逸夫先生的那幅画一样,让文化可以无距离的理解欣赏。本质上,文化无界,只有让更多不熟悉的人接受,中国文化才能证明自己的体量和力量。
03从傻问题到文化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人们一直在追寻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和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文化”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第一,文化就是指学历;第二,文化与品德有关;第三,文化与记忆有关;第四,文化就是历史悠久。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直赋予文化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但都不准确。文化就像用手去抓空气,明明存在,你却没有办法抓住。比如辞海中对文化的广义和狭义的定义,好像每句都对,但总体下来,不能让人真正明白文化到底是什么。余秋雨老师经过反复的研究,制定了文化的最短的定义,一共35个字: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