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组对话:
儿子:“下雨了!收衫了!”一边说,一边到阳台收衣服。父亲:“哦,下雨啊,把雨棚下面的衣服收回来。”
母亲:“香蕉好熟,可以吃了。”一边说一边去拿香蕉。儿子:“可以吃香蕉啊,你去拿一条吃了。”
每一天,无数个类似的场景在发生,这只是截取两个小片段。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事情,一定要有另外一个人再说说明呢?百思不得其解。
另一人重复的完全都是废话,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太无聊了,无所事事。
那男子,曾经恰同学年少,有过无数的梦想,去创业,在路上奔波,挣得一点小资。
但是从停止,面对只爱无事闲唠者,也开始自愿接受,慢慢的沉迷在家长里短的琐事中。眼见着年华日日过,人心渐渐散,到最后也是没有一点斗志,过着妈宝的日子。
一个人是怎么毁的?有饭吃,有衣穿,有床睡,有廉价啤酒喝,把应承担的责任故作不知,那管爹娘(有退休金),哪管老婆孩子。
几个人,每天从早说到晚的吃吃吃,不知历史、不知地理、不看新闻、不去旅游、不外运动,虽身在大都市,一张口笑料百出,竟不如乡野山民。
吃,未见山珍海味,成天鸡鸭鱼肉,那胃口之大,宛若前世饿鬼投胎,比如一餐三个人能吃完一只净重800克的鸡,三人年龄想加过220。
然后又热烈讨论减肥、控制饮食、保健,每件“事”都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四遍五遍六遍七遍……
这也就是另类传承吧?
但,这是后退的恶性传承。
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后代,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虽然不是绝对,也大概率。
所以,家庭的艺术氛围为熏陶出艺术家,文化人的家庭总有爱阅读者,企业家的后代往往成为经营者。
当然也有突击者,是因为家庭有认识,个人也有需求,拧成一股绳,努力学习,打通提升阶层的路。
所以,环境真的很重要。
所以,孟母要三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