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为”,帮助、支持的意思。
翻译:
冉有问子贡:“老师支持卫君吗?”
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
进去,问:“老师认为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呢?”
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那他们有怨言吗?”
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也实现了仁德,何怨之有?”
子贡出来,告诉冉有说:“老师不支持卫君。”
整段对话就是打哑谜,第一次看的时候,真不知所云
卫国继承之战
卫灵公的大儿子,蒯聩。他逃亡到外面,因得罪卫国的南子。
蒯聩的儿子,辄。后来继位。为此还和外面的父亲打了一仗。
“不以父命辞王命,不以家事辞王事”
伯夷叔齐让位
伯夷是太子,叔齐是老三,父亲喜欢老三,想让老三继承王位。老三表示不接受,是大哥的。跑了。大哥说是老三的,不接受,也跑了。最后是老二继位。
后来伯夷叔齐一起跑到首阳山。
华杉:
就像哈佛大学正义公开课上讲的,道德正义的两个原则,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结果主义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外界的影响。绝对主义的道德原则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所造成的结果如何。结果主义中最有名的学说是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绝对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伯夷叔齐就是康德了。
孔子是边沁还是康德呢?
孔子支持让国,自然就不支持争国了。
张居正讲解说:“盖惟孔子为能谅伯夷叔齐之心,惟子贡为能谅孔子之心。一问答之间,而父子兄弟之伦,昭然于天下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