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疗愈书写DAY1】
作为年轻一代,语言类节目的吸引力大于歌舞类。我也不例外,看了节目单之后,就开始对语言类的节目充满期待,大部分演员都在意料之内。也有小部分新面孔,以旧带新的形式,也暗示了市场上的整体行情,响应着政策的号召。
这一点太重要了。
艺术的学习,如果只靠书本的标准,会被许多条框框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原则。只有多看、多听、多感悟、多联系,假以时日才有质的飞越。不得不说,能上春晚至少能证明这些演员的表演技术和台词功底都是优秀的。
毋庸置疑。
只不过期待越大,吐槽越多。可是看着他们表演,却总有一种融不进去的感觉。
无论是喜怒哀乐。

我最喜欢的相声大家郭德纲先生曾经在节目中说过一段话:
说书、唱戏是天下最简单的工作,但也是最难干的。简单就简单在形式单一,靠一张嘴讲一个故事。可难就难在怎么用简单的形式讲好这个故事。这一行过去来讲叫生意,说相声、说书或者唱戏,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呢?它是个娱乐,就是为了开心。在开心之余,还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那就更好。
兴许是为了赶时间,大家的表演都不如平时放松。正常的节目都感觉是在用2.0的速度在播放,让我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错按了快进键。语速很快,停顿很少,让我来不及反应。密密麻麻的台词像机关枪一般,只觉得吵闹。
我不知道自己没有笑是因为包袱不可笑,还是我还没有来得及搞明白怎么回事。我觉得我平时笑点挺低的呀。
乐呵都谈不上,更别提悟出些什么。
这完全可以理解,直播的压力远远超越了录播。歌舞类形式还好些,语言类节目就凸显了这个问题。
要知道岳云鹏的相声是可以用“稳”字来点评,但是依然觉得闹。这台精美的晚会,像一道烩菜,我每一样菜品都喜欢,但是却选不出最爱的一种。

郭德纲先生在《德云斗笑社》里点评了自己的徒弟尚九熙:
大致意思就是九熙的梗很多,可是他不懂取舍。话赶话的风格在小圆子表演还不错,可是一到大的场面,就紧张。然后,紧张导致嘴碎,导致想到哪里说哪里,结果就是捧哏接不上梗。他自己一看人接不上话,就自己接,最后就越来越快,内容越来越不连贯。
我充分理解九熙这种心理,就像讲课时候的我。
如果内容不够多,再遇到没有学员响应的情况,就是翻车现场。
自己不停地讲,越讲越快,时间更加撑不够。结果就是需要自己不停地想新内容,一边说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说。内容不扎实,想象不够完整。陷入了紧张-语速快-互动少-时间撑不够的恶性循环里。
另一方面,如果知识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又很容易陷入到不停地灌输,而没有互动的场景中。同样会冷场,让学员、观众或者粉丝陷入融不进来的感觉里。
但是比较下来,时间有限,内容充足的情况会更加好处理一些。选出最核心的内容,把它说明白才是明智的选择。与其十个梗都记不住,不如抛一个火爆的大梗。
断舍离不但适用生活,也适用艺术。
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看得出大家对艺术的探索,有了新的开始。一台晚会越来越面临众口难调的情况,也恰好说明了艺术形式正在走向多元化。每位观众有了自己的喜好,也使得一台晚会比几年前的妆容精致、比十几年前的布景漂亮、比二十几年前的形式多元。
博采众长及百花齐放印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欣欣向荣的气氛。
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先完成,再完美。
完成就是不停地写,完美就是删去不能为主线服务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凸显主题,必须舍得。
希望我们的语言类节目可以更加精炼却有深意。不被时间所困,不被形式所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