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熙小时候,就没了爹,仅有她白发苍苍的娘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他弟兄仨。二熙和三熙印象中记不记得那段以泪洗面又苦难的日子,他们不说,外人不知道。而咏熙是记得的,咏熙排行老大,比俩个弟弟年长了几岁,历经风霜雪雨要早些多些儿…他不但记得,还特别刻骨铭心…啥时候忆起来,都厘厘在目,犹如昨日,常忆常新,但不堪回首。
…村东头乱坟岗上有一间最破败的茅草房是咏熙的家,天下雨时屋里流水,寒风来时门窗内能飘进飞舞的雪花…兄弟三人哆哆嗦嗦偎在一张破木床上忍饥挨饿相依为命,他的妈妈破衣烂衫哭哭啼啼跑到村干部家去诉苦…跑了三五趟,还真跑出了结果。
村干部研究决定,一致同意咏熙母子四人收拾收拾家当搬迁到大队部大院西厢房内居住。大院是个四合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每处房子都是蓝砖蓝瓦,五脊六兽,高大气派,与三晋大地上的乔家大院一个模子磕出的,极为神似。经过解放的老辈人都说,那原是一家地主老财的家业,改天换地后充了公,成了村委会办公的所在…咏熙家趁腿儿搓麻绳儿,也算沾了光…不管怎样,总算有了遮风挡雨而又安稳的一个家。
有了家后的咏熙,五六岁就扯着两个小弟到东山坡砍柴,夜晚在豆大的昏黄煤油灯下劈柴,有月光的时候,也在院中斑驳的树影下把劈好的木柴码好,以便在生产队干活的母亲下工回家后好顺手生火做饭。
咏熙的母亲是个守妇道的有心之人,见大儿咏熙特懂事特勤奋,就想光勤快还不行,还应让儿子识识字读读书才是正道。那时,当学生去村里学校上学不怎么缴钱,一年下来全部学杂费总共才五角。母亲连夜弄块儿破布缝缝缀缀弄成了小书包,第二天早晨就送咏熙去上学了。那是一九七三年秋的事,那年咏熙正好七岁!
咏熙上学很用功,傍晚还要趁母亲在灯下纳鞋底儿时借着光辉写写看看,从不荒废学业。一次,他妈妈饶有兴趣地说,大郎妳甭光默念,妳大胆读出声儿来让娘听听看啥样?
咏熙就打起精神朗诵:
爷爷七岁去逃荒
爸爸七岁去要饭
今年我也七岁了
背起书包上学校
…咏熙妈听了,连夸大郎读得好,也说明新社会就是好!人民当家做主人,不逃荒不要饭了还能上学识字…真是太好了!
咏熙妈一高兴,就鼓励咏熙再来一个。
咏熙就又读了一课: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毛主席在#岗山领导工农红军在那里闹革命的时候,见村里人吃水很困难,每天得到十几里外的山涧去挑泉水,来往极其不方便。于是,毛主席就带领指战员几天几夜挖了一口井,让当地老百姓从此就近吃到了甘甜的地下水。后来,毛主席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井旁竖了一块石碑,石牌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咏熙妈听着听着,双眼里就扑嗖嗖掉下泪来!
咏熙诧异地问,娘,我读得不好么?妳为何要流泪?
好!好!大郎读得好。娘是念想毛主席啦!他老人家真真正正是咱穷苦老百姓的大救星!也是咱们千家万户的大福星啊!
<未完>
9月8日晚于苏州玉出昆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