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者老朋友W,前日又和我吐槽他单位同事的养老生活。
W说:隔壁一同事,带一大袋普洱茶叶来上班就算了,还背了一套茶具过来。这真是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你说他怎么不再带把摇椅呢?
我调侃W说:你天天上班刷网页,看报纸,玩手机,还好意思笑别人?
W乐了:我可不一样,我在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我回了他一个嘲讽的微笑,接着敲下了“端庄又凝重”的一段话——只要你不装逼,咱们还是可以做朋友的。
平时W都会像这样和我相互调侃好十几个回合,可他今天突然画风一转,发了一段让我一时半会不知道该怎么回复的话:每天这样真的好迷茫,阿亮,我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
W早我2年毕业,他在大学的时候,酷爱魔方,吃饭排队都会拿着魔方转。
W有一次在大学课堂上,因为转速记录提高了0.7秒,竟忘记自己在上课,直接高兴地叫了出来。结果,当场就被老师请出了教室。当时,W还经常和学校那群酷爱魔方的小团队一起团队练习,办活动,还有去各个地方打比赛。
那应该是他活得最充实,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了。
W毕业那年,家里人催着他考公务员,可他说,想尝试走走魔方这条路,结果被家里人骂个半死。他和家人嚼烂了舌根,说自己真的很喜欢,赚钱的话,自己可以试着去做魔方培训,或者卖魔方的周边产品,比如像魔方垫、计时器、比赛道具什么的。
可他的家人压根就听不进去,他们觉得,一个转来转去的小玩具,有什么前途,能赚什么钱?
被逼迫无奈的W,只好假装同意,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一边继续练习魔方和偷偷出去比赛。但纸是保不住火的,天天关在房间“学习”,结果还考得一塌糊涂,他妈很快就觉得不对劲了。后来第二次备考的时候,他妈一天半夜突击查岗,发现W还在转魔方,当时就气炸了。
他妈在气急败坏的情景下,做了一个不太理智的行为,他妈抓起W的所有魔方和小道具,直接开始往地上砸。
W也怒了,一边反抗一边护着自己的魔方。W两手一张,直接趴在地上,用身体护着剩下还没被砸坏的魔方。尽管有一些已经被砸坏的魔方尖锐碎片,刺到了他的腹部,他也还是护着。
这时候,他妈在气头上还来了一句:粒粒大学和你在一起将近四年,不是你活在梦里,整天搞这些没出息的小玩意儿,她会和你分手吗?
他妈说完那句话后,本来相当激动的W,变得异常冷静。
虽然W告诉我这些事的时候,没有和我说过他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感受,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心,从那一刻就死了。
02
后来,W考上了公务员,但再也没转过魔方。
W刚毕业那年,也就是2015年,3阶魔方他最快的记录是14.41秒。2017年10月28日,一位23岁的韩国小哥SeungBeom Cho在芝加哥举办的魔方大赛ChicaGhosts 2017上打破世界纪录,成绩为4.59秒。
如果这两年W没放弃,中间有多大的可能性,谁也说不准。
我曾问他,放弃了后悔过吗?W说他自己也不清楚。
他说,想要做自己,太难,代价太大。而扮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好像并不是很费力,就是不怎么开心。
可这份不开心,似乎已经积累到了一定节点,开始慢慢把W击溃。而此时我所有的安慰和鼓励,都显得那样无力。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你应该活泼一点,你应该外向一点,你应该考好一点,你应该和那个人交朋友,你应该做这件事情,你应该去那个地方,你应该和他(她)在一起,你应该去那个公司工作,你应该结婚了,你应该生二胎,你应该贷款去买房,你应该...
这些“应该”有没有做到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我很清楚。
我应该,已经不是我自己了。
03
之前看到一条微博说,你从那一刻起,觉得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
有一条评论印象很深:以前最讨厌那些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人,后来为了赚多一点钱,自己也变成了这副模样。最可怕的是,这样来来回回多了之后,竟变成了我的生理反应,我摆脱不了了。
大家都知道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可是知世故而世故,做起来好像更舒服。
于是,我们开始戴着各种隐形的面具,以此来应付各种不同的场合。
刚开始我们还知道脸上有一副面具,我们会在卸下防备的地方,取下来,喘口气。可慢慢的,我们会忘记脸上戴着一副面具。再后来,它偷偷长进了我们的肉里,把我们同化。
其实我们都知道,戴面具处事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从小到大的教育告诉我们,别取下来,你会受伤。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其中不乏很多微笑型抑郁。
他们本应该得到理解和关怀的,可是却反被扣上了“太矫情”和“想太多”的帽子。于是,他们开始隐藏自己的情绪,并不得不给自己戴上一张张微笑和开心的面具。
微笑抑郁者在尝试用微笑去隐藏、逃避抑郁的同时,也在“喂养”它,抑郁的情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可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它会以更强大、丑陋的面目重现,并淹没当事人的所有希望。
可迫于各种外界的数落和眼光,他们始终没有办法袒露真实的自己。
“我也想做真实的自己啊,可我怕你们不喜欢。”
04
可能你在工作场合也不懂得包装自己,可能你对不喜欢的人和事分分钟就表现出厌恶,可能你没办法处事圆滑,四面玲珑,可能你身上有很多不想磨平的棱角。
但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你啊。
也许戴上面具能让你处事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但没有面具的你,才最真实,最可爱不是吗?
面具再完美,它也是成千上万批量生产的工具。而真实你,也许并不完美,但底下的那份真性情,才最有温度。并且,独一无二。
所以,请你不要磨平你的棱角,哪怕慢一点磨,也不要。
动画短片《Alike》中,虚构了一个灰白无力的城市,这里面的人都做着政治正确价值观下,“应该”做得事情。
在这个城市里,大家连走路的速度,脸上的神情,都一模一样。
可唯独有一个在城市中央拉小提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
一对父子经过时,小儿子很快就被拉小提琴的人吸引住了。
小儿子聚精会神地看着,父亲很快就打断了他,并把书包递过来。
父亲所在的公司里,每个人都面目呆滞地工作着,没有一丝生气。
在学校里,小儿子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下字母,而是画了一副刚才在城市中央拉小提琴的人。
老师当场就不满意了。老师递了一张新的纸,并示意要“按着我的要求来”。
这个小儿子并没有听老师的,他还是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枯燥的单色字母,创造着有趣的彩色联想画。
可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得到的都是不认可、打压、嘲讽、反对,那就算心理再强大的人,还是会有垮下来的那一天。毕竟,人的自身抵抗力是有限的,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在这个短片中,小儿子创造出来的彩色联想画,没有一点正向反馈,而且还被父亲和老师反对。
久而久之,他终于不在反抗,并自愿背起曾经讨厌的书包,按着大家希望的要求完成任务。
小儿子终于活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只是不再开心了。
短片中有个细节特别好,就是小儿子在逐渐活成别人眼中想要的样子时,自己身上的颜色正在变淡,并慢慢接近灰白色。
而父亲的颜色,已经提前褪去,变成了和所有人一样的灰白色。
就在小儿子身上的“棱角”快要全部消失,变得和所有人一样时,已是灰白色的父亲,发现这样好像不太对。他带着小儿子,来到城市中央拉小提琴的地方。可到了之后才发现,拉小提琴的人已经不在那里了。
小儿子刚被提起来的一点点热情,瞬间给熄灭。
没想到的是,父亲竟走上前去,假装拉起了小提琴。尽管路边的人投以异样的眼光,父亲还是照拉不误。这时候的小儿子,彻底被父亲打动了。
短片的最后,这对父子都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颜色。
尽管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显得那样格格不入,但是却笑得比任何人都要开心。
在生活中,不管你再怎么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也还是会有人对你不满意,不喜欢。与其战战兢兢地做一个讨人喜的标配模版,不如坦坦荡荡地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也许前者能让你在社会上吃得更开,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物质回报。但只有后者,才能让你打心底地觉得踏实和快乐。
你不必成为任何人。
因为现在的你,最好看了。
- end -
亮儿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转载请通过简信联系作者本人获得授权,谢谢你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