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我们之所是学习
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自己之所是在学习。学习者掌握的认知资源决定着他的学习。他的过往经验和规划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1)学习者的首要地位
只有当我们在自身思维系统内对所知进行阐释时,我们才真的学习。
每个个体都拥有一些对周遭世界的解释以及相对明确或恰当的信念,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习者的认知系统结合他所掌握的智力工具会对信息过滤。
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
理解一个新知识,意味着将它纳入已有的思维结构。
学习者的自身知识先于教育(或文化)情景存在,但可以在这一情景中被调用,学习者通过这些知识对新信息进行解码并加一对照,在需要的时候借助他们形成新观点。
在成功的学习中,新知识会被整合,这是先有概念的组织和调节过程,这种整合与学习者所面临的新情境形成互动,最终改变先有概念。
新知识的形成有苛刻的条件,书里举出主要几条:新知识在短期内能做的事,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新知识能给学习者带来“好处”,并让他在解释、预测、行动时感受到。
让学习者放弃一个既有知识,必须让他拥有一个能够替换它的新知识。
2)没有分隔,没有等级
学习永远不会撇开情感因素,激动,乐趣,愿望有助于记忆。
学习源自个体炼制知识体系的过程,他将新信息和被调用的先有概念进行对照,产生出能够回答出自己疑问的意义。
新知识的炼制,不一定更要摧毁先有概念,大多数时候出现的是中和或替代形象,不同的表述可以共存。
3)促生疑问
他通过这些先有概念解码现实和接收到的信息,同时这些概念又是他智力的“牢笼”,把他封闭在某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中。
我们无法直接照搬他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赋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给另一个人,只有学习者才能炼制属于他自己的含义,并通过自身经验将这含义与他之所是相兼容。知识传授者可以辅助。
4)变构模型
人们会忘记没用处的东西,也会忘记太具冲击性的东西。
当学习者确信自己始终能得到辅助时,更容易接收认知干扰。
我们要发展一种具有生态性的知识。
一切稳定下来的知识,即使是其中最有效的那些,时间一长,也会变成教条,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心智僵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