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长眠的背后

作者: 不加葱的阳春面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09:38 被阅读7次

    李商隐笔下的“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人间惟有杜司勋。”正是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杜牧。提及杜牧,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已经自主弹出。但让我突然想起他却不是因诗有感,而是新闻报道其位于陕西西安7米多高的墓土被挖尽,长眠之地已是低洼菜地,常年与之相伴的不再是笔墨与书籍,而是垃圾与粪便。

    一个文人一个唐代的朝廷官员一个拥有如此多被传诵至今作品的人,为何无法安静长眠?奇怪吗?

    奇怪!

    怪,人们会嫌口中的痰恶心而倾吐路边,作吐核之态,将自己的分泌物抛在街边;人们会懂得给垃圾桶加盖,防止各种反应后的气味影响心情;也会为了不让汽车溅到过多水渍而强行挤入非自己的车道。。。看,现代的人们多爱干净,爱自己。

    不奇怪!

    因为人们爱自己爱干净,所以无视他人的正常需求,无视这个社会需要彼此关爱,甚至导致现在无视对死者起码的尊重,哪怕是长眠者只是一位普通百姓,也应懂得慈悲吧。

    说到底,这是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忽视或者无视。

    一来,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这一常识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背到高中,背到高考交卷那一刻。

    字面上,我们在传承美好的中华文化;心理上,我们自以为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贯彻完毕,所以日常生活中没有对杜牧诗人的长眠之地没有加以严格管理,对杜牧诗人的学习没有从书本上跳出到现实。

    可能有人会说,一群没有上过学的农民如何懂得杜牧为何者,传统文化为何者?那么,管理者呢?地方土地管理者、文化部门等等,是否把保护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自己的职责呢。请不要一味斥责无知的农民,多扪心自问。

    这些年,出现了很多的文化节目,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的确这是好现象。有一部分人没有不知亡文恨而隔江尤唱后庭花,但是试想,诗词大会上怎会没有杜牧的诗歌,怎么会没有学生观众注意到杜牧是我国唐代的诗人,但是电视节目之外,传来的“传承“文化却是用其墓地种菜。

    也罢,或者也可以无奈的安慰自己,文化最终的目的还是养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法长眠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z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