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9天
家长觉得睡眠问题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实际上睡眠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妈妈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养育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系统的问题。
听到这样说,是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
如果你从家庭视角下,看待睡眠问题,才能真正的去发现问题所在,找到令整个家庭的睡眠习惯,都得到改善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通过一些施加于孩子的睡眠调整的方法,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了。
奶睡问题,家庭是如何影响宝宝睡眠的?
有很多宝妈在咨询睡眠问题过程当中会对睡眠咨询师产生误解,认为我们是一群非常冷血的不允许抱睡奶睡孩子,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的一群人。坦白说,这个锅我们确实是背不起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奶睡实际上是很自然的一种入睡方式。它也是宝宝顺利安睡的最大利器。
但是奶睡经常会被误解成为过分的宠溺孩子,形成奶睡依赖这种不良的入睡习惯。甚至会说奶睡和夜奶会影响孩子的发育,会影响孩子的乳牙发育,会使得孩子过分地依赖家长等等。
也有可能老人和自己对孩子哄睡有不同的见解,造成很多妈妈自己是不是要在奶睡这个问题上也抱着非常矛盾的态度。
甚至是因为奶睡而产生了自责感、紧张感。觉得孩子睡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妈妈对奶睡好坏与否的不确定,就会带来妈妈的情绪上的波动,可能就会波及整个家庭,从而影响到这个家庭整体情绪和家庭关系。
所以呢,在对母乳喂养状况或者是宝宝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整的时候呢,单纯地关注到孩子或者是妈妈,其实上都是达不到效果的。
我们需要以家庭为单位,在这个过程相互支持,先使妈妈感到放松、愉悦,从而影响跟妈妈关系最亲密的这个孩子。
孩子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他是独立的个体,他有权利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有的家庭本身的作息,是非常松散的安逸的。
他们可能喜欢周末去睡睡懒觉,晚上入睡的时间也是比较晚的。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期待孩子可以晚睡来配合家人的作息习惯。
有一些家庭他们比较喜欢旅游,或者是经常没有办法,在很固定的环境里面去睡觉。或者是经常的要在奶奶爷爷家,姥姥姥爷家和自己家之间的切换。
那么这些家长就会期待孩子适应力超强,在哪儿都可以睡着。
所以,看似要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去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甚至是一家人的生活方式。
在探讨孩子睡眠问题或者是寻找解决方式的时候,就要从家庭的动力系统的视角去切入。
那么家庭动力系统视角具体是指什么呢?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家庭结构有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家庭变化?比如父母离婚之类的。
此外呢,家长的生活方式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呢?教养类型是权威型的还是溺爱型的?作息方式是规律型的还是随性的?家长个人的发展阶段是稳定的还是迷茫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
另外,家庭是不是有很给力的支持网络,整个家庭所能调用和链接的外部社会资源等,也会非常影响整个家庭的功能。
如果说爸爸和妈妈是分居两地的,或者是爸爸经常需要去加班或者出差。孩子会觉得爸爸是家庭的一个入侵者。妈妈本身对爸爸的这种缺席可能是有愤怒的情绪在的。并且可能会觉得爸爸不在的情况下,自己是一个很无助的人,是一个受害者。没有办法自己照顾孩子,而孩子呢他们就明显的感觉到妈妈的这种情绪,因此就可能会与妈妈之间形成一种在学界上叫倒转依附关系。
这一类的宝宝,他在夜里会保持清醒,他觉得他有责任照顾自己的妈妈。
如果说我们没有考虑到这种家庭的结构,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忽略掉这个引发宝宝半夜清醒这样的一个因素。
我们在改善孩子的睡眠状况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福祉。
有一些家庭会把孩子当做家庭的中心,凡事以孩子的要求为标准。那么这种家庭就会是温柔有余而坚定不足的。
所以,也就更有可能去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需求。
而不管这些需求,是自己需要去承受什么,或者这些需求是不是合理的。
听到有些妈妈抱怨,她们会说,没办法我的孩子必须要奶睡的,这种说法就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没有什么孩子是铁板一块,不能有任何改变的。
大部分的时候,只是家长自己并没有勇气,或者没有耐心和毅力去坚持改变。
我个人认为,孩子是家庭的成员,而不是家庭的要员。
我是章章,二胎宝妈,专注睡眠问题。链接:1511123654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