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他相识于彼此的年少。那时候他们都在同一所中学读初中,然后因为双方父母的工作调动,又一同搬家去了另外一个城市,继续做同学,中学6年的时光,对于她来说,是最长的同学缘分了。
他那时候很喜欢给她起外号,不知道外号的缘由何来,她比较迟钝。后来她意识到,许是那代表着他的喜欢。多年后他们坐在咖啡馆里,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落在他的脸上,她问起为什么要给她起外号的原因,他笑笑,“看你傻傻的,好玩呗”。她愣了下,随即也笑了。
她的学习在初中还算班里的中上游水平,可到了高中,成绩就一落千丈。她属于突击学习就能迅速提高成绩的人,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她的基础很差,偶尔的好成绩就像空中楼阁,经不起反复锤炼。于是,她课后开始经常向他请教。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让他给她补课了,可能是因为初中就相识,可能是因为他人缘很好,和班里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打成一片,让她觉得他应该是那种乐于助人的人吧。事实证明,她猜对了。因为他的补课,她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渐渐的,几次模拟考试,她的成绩竟然也能挤进年级前十了。
日复一日的一起学习,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高考时,他们都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两个人的学校距离不远,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逛书店,一起在零下18度的晚上在校园里压马路。他们,水到渠成走到一起。
她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南方工作,而他回到故乡去做老师。虽然相隔千里,但他们保持着每周一封信的通信频率,两人的感情没有因为距离而有所变淡,反而因为书信缩短了心理距离。后来她出国留学,他去了沪市,进入一家外企工作。
但,因为异国他乡求学的压力以及和同学的矛盾,她和他的长途电话变成了她单方面的抱怨和诉苦。到后来,两人开始争吵,她赌气说分手,挂断电话。她以为,他过几天会打电话给她,还会一如既往听她唠叨,就像从未发生过争吵一样。但却在一周后,等来一封邮件,“分手吧”,他说。
啪嗒,手里的茶杯滑落地上,玻璃四分五裂。
留学生活结束,她拿到学位,回了国。她也去了他所在的城市。只想和他在同一片天空下,距离近一点,一起感受一个城市的脉搏,就仿佛能听见他的心跳。
春暖花开,她独自去看了一部电影《后来的我们》。影片的后来,电影的画面重新变成彩色,“她”和“他”也最终重逢,于游戏,是两个人最终见面,于现实,却是再也回不去的遗憾。
电影散场,灯光打亮,她早已泪流满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