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人都可以改变——《被讨厌的勇气》

人人都可以改变——《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成长至死 | 来源:发表于2023-01-02 21:36 被阅读0次

《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对话形式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主要是讲述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人人都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目的论

大多数人可能对此观点嗤之以鼻,他们不动声色地相信了原因论:即人都是由过去决定的,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决定的。

更进一步地说,他们相信小时候的经历对人的性格影响巨大,童年的遭遇早就决定了你这个人,成年了再怎么改变我不会改变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而阿德勒则秉承目的论的观点:人的行为(结果)是由你的目的决定的。

比如我有位多年躲在自己房间里的朋友,他很内向,自卑,面对人的时候眼神经常闪烁,不敢直视,可以说有社交恐惧症。他很想到外面去,改变目前的自己,但是他又非常害怕到外面去,只要一到社交的场合他就非常紧张,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这样的人,他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从小父母不给他鼓励,经常打击他的自信心,父母也严重控制他,过度保护他,从而导致他社交经验极少,没有什么朋友。

他不敢出门,从原因论来说是因为他紧张社恐,进一步找原因,可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的过度控制,没有一个开放的生活环境。

但是阿德勒从目的论来讲,不是因为紧张他不出门,而是为了不出门才制造(无意识地)出紧张的情绪。

咋一看,这不是是非颠倒。

可是我们结合生活的例子想一想,有时候我们不喜欢某个人了,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导致你的不喜欢,说的话都觉得话里有话,做的事都觉得在针对你。这是由于你先有了不喜欢他的这个目的,才会不喜欢他的所作所为。偏见就是这么产生的,人都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符合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说,你一旦有不喜欢某人的念头,那么他的一切的不好的行为、话语,你都会在记忆中搜寻到。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我衣服上了,我当时就怒了!大声斥责了他一顿,他随即跟我道歉,跟我说对不起。事后我在会想,他又不是故意的,我明明可以以和平的方式去解决的,为什么要发火呢?即使不发火估计他也会跟我道歉啊。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我是为了快速让他被我震慑(其它方式嫌麻烦),从而制造出愤怒的这个情绪,而这个过程在下意识中产生了,毫秒之间就发生了。

然而我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得,听过到这个故事,有一个家长正在斥责她的小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慌忙之下语气之下还带着一丝怒气,可是知道打电话的人是小孩的班主任之后,家长的语气立马就变得彬彬有礼了。人的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当我们感慨环境的不容易,都责怪过去的经历造就我们现在不满意的自己,从过去寻找原因,殊不知,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寻找原因,这样做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让人止步不前。

决定我们自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天天吵架,他们有三个儿子,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吵架的环境下。于是第一个儿子想,原来夫妻生活是这样的:天天吵架。第二个儿子想,原来夫妻生活是这样,要天天吵这个烦死人的架。第三个儿子想,我再也不想生活在这样吵架的家庭环境中了。

于是第一个儿子长大结婚后过上了跟他父母一样天天吵架的生活。第二个儿子就没有结婚。第三个儿子过上了不吵架的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固然重要,但决定人的显然不仅仅只有环境这一要素。

决定人的是什么?

你的现状,皆是自己“选择”的。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悲观的性格,可以转化成我有悲观的“世界观”,如果是世界观的话,就有改变的可能性,如果你再次赋予乐观的意义,那么也可以渐渐建立起乐观的世界观。

而这些赋予意义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而我们在小时候就选择生活方式,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数抉择,于是造就了这样的性格,那么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就可以重新选择。

有的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能改变的决心。

有一个词叫做习得性无助,讲的是有这样一个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刚开始,狗在笼子里到处乱窜,哀嚎,想方设法逃出去。但是,很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因为之前多次逃跑没有效果,最后即使笼门打开了,他也觉得逃不出去,直接躺平放弃了逃跑。

在我们生活中,不说多次经历失败,有的人失败一次两次,就已经习得性无助了,表示反正我努力了也完成不了,改变不了,完成不了的。就这样一次给自己下着不行的决心。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果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你选择相信,选择去改变,那可能有所改变,或是选择不相信,继续过度解析自己,寻找原因论。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即使是个人的烦恼,也会有他人的因素。

我有个朋友,身材比较矮小,他一直都以此自卑,他经常会想,如果让我再长20cm,不,哪怕是长10cm,一切都会有所不同,会有更加愉快的人生。这种烦恼,自然有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都身材矮小,那么他这个烦恼,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但这种想法还是很无聊的,身材的高矮只是一个数字而已,问题是你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身材高大的人自然会给人一种震慑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人会让对方放下警惕,会有一种给人轻松的本事。这样想的话,是有好处的。

所以困扰我们自卑感的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

适当的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但是一直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这不是自卑感,而是一种自卑情结。

比如说,别人学历高的人才更容易成功,自己学历低,所以自己不会成功。这个外部因果律,是有关系,但绝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一直抱着这种想法,那并不是你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因为,你可以看到大把的学历低的人也有成功的案例,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你只是不想真正努力、放弃玩乐和休闲时间,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海明威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人生课题

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一个个体在想要因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人生课题分为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1.否定认可需求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假如我在工作单位捡垃圾,如果没有人注意到,那么我以后也不会继续捡了,因为这是为了大家而干的事,如果没有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或者获得感谢,那么做下去的动力就没有了,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好事大多数都希望别人看得到,以至于有的人会左右逢源,当着很多人的面会做好事说好话,背后却不一定了。

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儿,“如果没人表扬,没人看到,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很显然,是因为有被表扬或是给人好印象这个目的,才会去做好事,如果没有人看到,我就不会去做好事了,做的时候一定要有人看到,我才去做。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地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

2.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入口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

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那么一般的父母肯定焦急万分,给他辅导作业,或上辅导班,大声斥责其好好学习,用赏罚式教育—完不成当天的作业不让吃饭。

可是一般被这种强制性手段强迫学习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爱上学习,甚至效果会适得其反。

学习,这个课题是孩子的课题,我们首先要区别开是谁的课题,只需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拉承担”。

区分开之后呢?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父母总会说“为你着想”的话,但是试想一下,孩子成绩的好坏,对父母的影响仅仅只是面子上的好看,对父母基本没啥影响。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辅导孩子,告诉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想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一定给予最大的帮忙,而不是强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其它方面也是类似,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你能做的,只有好好做好自己的课题,不如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样就有可能改变人际关系的烦恼,因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被讨厌的勇气

过度地在意别人的眼光,寻求别人的认可,即使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会随波逐流,随着大众的习惯去做,这种不自由的方式,就是不想被人讨厌。

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那么就不能获得自由。

1.横向关系

分离课题后,如果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要与对方形成“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

假如你的一个朋友赞扬你:不错嘛,你做的很好。是不是有点别扭?表扬这种行为中有种让人不愉的俯视感。

假如一个跟你差不多大朋友对你说:你不懂,你不明白。你会怎么想?明明都是差不多大的,为什么说得像比我懂很多似的。这也有一种被看低俯视感。这就像造就了上下级关系一样,这就是纵向关系。

还有批评,更是让人会有这种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的“纵向关系”,提倡把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即我们都是平等的。

正是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爱自己低的所以才会去干涉。

我们把干涉换成援助就不一样了,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就是“鼓励”,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有一位智者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智力的最高形式。

当你说:谢谢,你帮了我大忙!或者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喜悦的话,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这就是在建立“横向关系”了,比“纵向关系”的话语的感觉要好得多。

感受到自己对他人,共同体的价值,才能够获得勇气。

2.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大到国家,地区,社会,小到团体,家庭,我们都属于某一个人群的共同体。

要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假如你考试得了60分,你的反应是:这次之前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要分清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拿出改变的勇气。

而不是有些人一遇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悲愤很多天,一蹶不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这样,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就是不能改变的。而在现在阶段基础上,努力吸取教训,这才是可以改变的。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他者信赖。

信赖是无条件的,信用是有条件的。

对你信任的人要保持无条件的信赖,这样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如果你信赖别人,遭到别人的背叛,那么别人背不背叛,那是别人的课题,你只需考虑我该怎么做。那么剪短与别人的关系也是自己的课题。无条件信赖之前一种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手段。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我们经常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存在或行为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在收拾,而且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这种情况下,妻子这样想:为什么都不来帮我?为什么总是只有我干活?

如果妻子这样想:我对这个家庭有用。有这种他者贡献的精神,那么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反过来说,我们的幸福也在人际关系当中。

人人都可以改变,只要我们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拿出改变的勇气。人人都能获得幸福,不追求认可欲求,活出自由。自我接纳。鼓励他人,与他人建立起横向关系,建立起他者贡献的感觉。

人生就是一个连续的刹那,过去的任何事情都与现在无关,而在于你所赋予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更多的要思考,今后怎么办?而不是解析自己,一味地追根溯底,寻找原因。因为起决定性的并不是过去或者未来,而是此时此刻的现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而不是纠结过去,幻想未来!

相关文章

  • 人人都可以改变——《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对话形式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主要是讲述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人人都可以改变,而且人人...

  •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夜 “人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而人们为什么期待改变,又觉得自己无法改变 那是...

  • 自由的勇气

    畅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含英咀华,如啜幸福的甘泉。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可以改变,而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决定我们...

  • 人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最近开始看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这两句话:“人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人不是缺乏幸福...

  • 人人都可以幸福——读《被讨厌的勇气》

    文/金一戈 这本书我很喜欢,把这本书作为我读书计划的开篇是再好不过了,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来回拆解武术打拳,全书是...

  • 2018-03-12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被讨厌的勇气

  • 人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嗨,大家好,我是Candy。昨天一个关于“张晓晗”的热搜、加上看了《赋能》这本书,综合效应酝酿了今天的文章。我真得...

  • 希望人人都有被讨厌的勇气

    今天分享最喜欢的书之一:《被讨厌的勇气》书中的几个观点: 1.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2.分离自己与他人的课题...

  • 被讨厌的勇气给我改变的勇气

    这个地球上居住了75亿8520万人,中国2022年总人口数量为14.12亿人,我所生活的城市新疆乌鲁木齐常住人口4...

  •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书中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 1、目的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可以改变——《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ek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