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扇窗,我常通过它观察人,同时也被人观察。刚过去的 2018 年,我看了许多人的新年目标,自己也写了一些,但不一定完成,它只是我的动力,是循序渐进,成长的过程。
在我的朋友圈里,许多人写的新年目标并不明确。我看见有人写「多陪陪家人」,仔细想想,怎样的多才算多?怎样的陪才算陪?是平时多打电话,还是飞回家和他们相处?
有人写「世界和平」,我可以肯定这是在开玩笑。不说现在正在发生的战争,翻开历史书,人类真正没有战争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
还有人在目标里写「变瘦」,我看完不禁犯难,怎样的身型才是真的瘦……如果说罗列的目标里,真正清晰的,或许是那些写去某地旅行的人,只需要一张飞机票的钱,抽个时间,完全可以实现。
我相信许多人是以开玩笑的方式定目标,但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并不会有动力,花一年时间去做一件事,所以每到年底,做过些什么,完全不记得,还真应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很早以前,我也不明白定目标有什么用,只是随着年龄发出一声声警报,内心开始需要改变。我开始反省,发现自己年少浪费太多读书、学习的时光,再不努力,跳到别人脚上的炭火,指不定哪天别人会抖到我的脚背上。
想太多,我不禁发愁,为此不得不思考对策。我花时间在网上看了看,发现大多数人的学习从大学毕业开始,逐渐停滞。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以知天命的年龄估算,我还有三十年的追赶期,那我花点时间,是否能超越他们?就这样,我开始拟定一些目标。
一开始,我很认真的去完成,再后来,我发现有的目标与我现阶段不符,或者只是一时兴起。于是,我开始有针对性的淘汰,把要做的事选出来。我数了数,从工作到现在,我尝试坚持去做的事大概有:画画、学 PS、抄诗、练字、日更、跑步、学英语……在不断筛选的过程中,我选出一些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事。它们既是我喜欢做的事,也能让我的工作和生活互为补充。我也开始明白,目标是一个让人逐渐成长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完成它,而是它会不会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如何有困扰,如何实施,怎么改变,会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
举例来说,我看不少人新年目标里有一项是读书,有读 10 本书的,有读 50 本的。那怎么去评估阅读数量?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制定阅读数时,会根据 18 年读的 94 本书估算,预计今年读 120 本。这里多出一些时间,自然要从其他时间里扣除,比如看电影、写作、跑步等。这是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
还有就是目标不一定是越多越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在去年给自己定了一个读完全套《资治通鉴》的计划,等拿起书开始读,后悔了。这完全不是今年能读完的。一是我古文太差,二是历史差不多还给中学老师,读起来磕磕绊绊,不是滋味。我差点就放弃,还好年末进了好中文学习班,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成立了#小山通鉴社,开始每天固定花 1 小时左右时间读这套书,到现场已经读到第 6 本。现在我读《资治通鉴》,把它当作家庭作业,培养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就像练武功,不论谁的武功多高强,都要从扎马步开始学。日本的工匠精神也是如此,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磨一件器物;遗传学家孟德尔也是重复工作的人,他的工作是弯腰给豌豆授粉;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也在天文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记录星球运行轨迹……
如果认真对待自己的目标,时间会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坚持是件很困难的事。我的建议是: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每天撕一页日历、读首诗、练一篇字、唱一首歌……等到逐渐习惯,再增加数量,也可以想想这项计划有没有改进的地方,慢慢地,自然会看见一些改变。
人生是一次长跑,如果前 20 年已经输得彻底,不出意外的话,至少还有 30 年时间可以追赶。所谓的目标,重要的不是完成它,而是如何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找到自我生活习惯的规律,顺便把自己的心,打磨得更坚毅一些。
附:12 月书单和影片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gif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头图来源:pixaba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