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曲折的心学创立之路

曲折的心学创立之路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5-04 06:00 被阅读0次

    成化十八年(1482年),10岁的王守仁来到京师,在父亲的安排下,读宋儒经典,但却以科举登第为第二等事。

    成化十九年(1483年),王家与明代心学大儒陈白沙比邻而居,王守仁或许受到心学的熏陶。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出走塞外月余。

    弘治元年(1488年),16岁的王阳明赴江西洪都(南昌)与诸氏成婚。第二年底携妻回余姚,路经广信(上饶),王阳明上岸拜访大儒娄谅。

    娄谅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圣贤之学的精髓便是格物致知之学,17岁的王守仁深受鼓舞。回到家后,便将朱熹的格致之学付诸实际,希望通过格竹来了解天理,结果七天下来,茫然无所得,还差一点气血耗尽而亡。年轻的王守仁怀疑圣人之道不是常人所能及。

    弘治三年(1490年),祖父去世,王华丁忧在家,教授子弟课业,王守仁专心辞章之学,攻举业。

    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次年参加会试落第,进入北雍。王守仁在太学三年(1493-1496),驰骛于举业词章 ,但1496年的会试再次折戟。

    随后,王守仁回到余姚,三年后即弘治十二年(1499年)高中进士,与明前七子唱和往来,泛滥辞章。

    弘治15年(1502年)告病归绍兴,筑阳明洞修导引术。

    弘治16年(1503年)2月,王阳明放弃道术修炼,移居杭城养病。寓居于南屏山净慈寺,专心研读佛经,频繁往来于南屏、虎跑诸佛教名刹之间,访禅问道。

    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阳明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考前撰写范文20篇,考后编集《弘治十七年山东乡试录》。王阳明由此在文坛声名大震,开始开门收徒。

    这一时期,王阳明接触到了程颢和李侗的学说,李侗先生说:“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于此有得,思过半矣。”王阳明深以为然,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弘治18年(1505年)在京与白沙心学传人湛若水相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成为他们的共识。

    正德元年(1506年),33岁的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

    正德三年(1508年)龙场悟道,悟格物致知之真义,标志着阳明心学正式确立。

    总结王阳明的这一段治学经历,我得出这样的结论,王阳明10岁立志圣贤之学,以举业为次。当时朱熹理学被认为是圣学之正统,但王守仁格竹却一无所得,因此他先后沉溺于佛学、道家、兵家、辞章等各个领域,而且都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他在各方面都有实践,最后才走上“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内修之路。我们可以说,王阳明实行了排除法,最后选择了心学这条路。

    心学思想在王阳明心中扎根,我想有四个原因:一是从小受到白沙心学的熏染;二是与白沙心学传人湛若水的订交;三是为心学找到了道统的依据,即程颢和李侗的学说加持;四是释老思想对他的影响。

    王守仁在父亲王华的严格督促下,用心举业,走上了仕途。这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奠定了王守仁的学术声望,虽然这基于他在儒家经典和辞章方面的造诣,但无疑给他带来了极高的人气,这对他后来推广心学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如果仕途顺利,他很有可能就没有那么迫切走上心学之路。

    总之,王阳明走过的路,都没有白走,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反而推动了阳明心学的创立。当然这里有一点必须强调,无论王阳明曾经走过什么路,都是围绕成就圣贤这个核心,因此他自始至终都抱有一份诚意。

    ----《我读大学6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曲折的心学创立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lz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