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写下这样的标题,我是很内疚的,我自己竟然还在为小说复习迷茫,那还怎么教学生呢?会不会误人子弟啊?这样一想,内心无比惶恐内疚。
不知道一线的中学老师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中学三年,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最后一年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时间。把前两年学过的东西拿出来翻一翻理一理,配一套教辅书讲习到高考。如果说数理化是在查缺补漏,可我们语文呢?长达一年的复习时间,不过是多做了几套题,多整理了几套答题的“模板”或“套路”。曾有传言大作家莫言提议中学改制为两年,莫言认为反正中学最后一年都是复习嚼剩饭,不如改为两年,节省一年的青春用来做其他更有意义更有趣的事呢。莫言的话曾经被退到风口浪尖,批评者有之,赞同者也有之。
以前,我也不同意莫言的看法,这不是在指责我们语文老师无用吗,这不是在批评我们浪费孩子的青春吗,况且即使中学改为两年,每个学校也会至少安排半年作为复习时间,那么中学语文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半,太短暂了,连教材都上不完,连必背篇目都背不完。
可是现在,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复习教学了,我们日复一日的灌输答题技巧答题模板,有什么意义呢?语文脱离了对文字的品鉴,全都变成了条条框框的必备模板,于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哪里还有文学的趣味性呢?
比如最近一个多月一直在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就是小说阅读。从小说的三要素开始梳理,研讨真题,训练模拟题,整理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还要周周测月月测,最后呢?我发现我们的套路和思维框架图整理地很漂亮,但是答题的时候却产生了令人担忧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的同学背了答题模板,也不会套用,答题时一头雾水,不知所问为何,亦不知所答在何处。另一种是有的同学答题套路满满,答题模板用的很灵活,也能得到不少分,但是,若问起对小说的理解,自己也是一片茫然,比如小说题中常出现的答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若问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本篇小说中怎样体现的,学生就说“不知道呀,反正写了能得分,管它怎么理解呢!”学生这样回答,让我觉得很自责,我是不是把一个个鲜活有趣的灵魂都变成了死板的答案复读机了呢?如此套路化答题,我们的语文何来阅读鉴赏,何来提升素养?
每次讲卷子,都会先留几分钟给学生自由讨论小说,看到到学生们围绕着小说情节讨论地热火朝天,我很欣喜,思想交流碰撞才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可是看到学生们面对小说题目时丧眉耷眼默不作声,一味地记答案,我就很迷茫,我该怎样唤醒他们由答题到文本的兴趣呢?我这样讲小说对不对呢?我把我的理解说出来会不会束缚了孩子的理解呢?我这样拿着答案分析小说像不像一个高考“卫道士”呢?
元旦前后的周测和月测,遇到两篇小说阅读,一篇是浙江卷的《一种美味》,一篇是《俄罗斯陆军腰带》,从答题情况以及发卷后与学生的交流来看,两篇小说阅读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得不到分,还有的学生审题明确,答题也按照模板套上了不少分,但是对小说没有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答。学生的这种做法,会不会太僵化,太功利?学生的这种态度,会不会阻碍鉴赏能力的提升?我也在痛苦思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