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深度语文研讨会”,激起了的我心中的波澜。
一、由“分水果”而想到的
魏老师讲了一个在学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不允许学生带零食,包括水果在内。家长反映,规定不合理。于是餐厅给学生每餐提供水果块。有的学生每餐领两块,有的学生拿很多块,以至于后来就餐的学生就没有水果吃。
面对这样的问题,魏校长没有加大水果供应量,也没有安排工作人员看守。而是让学生展开一场话题为“水果应拿多少”的演讲。通过演讲,引发大家思考,从而巧妙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加水果和派人看,都是从外在去解决问题。而演讲是让学生进行思考:其一、是关于“度”的思考。从身体角度来讲,水果摄入量并非越多越好。其二、是关于需求和欲望的思考。拿过多的苹果,究竟是需求还是欲望?
通过思考,思想上对一事件的认识有了提升,从而表现在行动上。这是一种内化。没有外力上的强制,也没有道德上的说教。
最高明的教育,也许就是无形的教育。
“分水果”问题解决后,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比如有学生发问:
1.既然不允许学生带零食,那么老师孩子住在宿舍能吃零食吗?
2.既然不允许学生带零食,老师能带零食吗?
……
我不知道魏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后续是如何解决的,但我觉得能够“给孩子出声的机会,保护孩子发言的权利”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孩子走向社会,面对不解,或是不公,不管能否改变,但总应该有问一问的勇气吧。
其实孩子身上很多与生俱来的美德,都被后天的教育磨掉了。魏老师的做法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实质是对孩子斗争勇气的呵护,是着眼于孩子人格塑造的大事。
二、关于“学校”
语文是关乎生命的,它会幻化为生命的底色。
生命是鲜活的。语文也应如此。
学校是育人之所,那么语文就应该有其不可撼动的地位。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学科应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作为一所学校的底蕴。一所学校若轻视、无视、抑或鄙视语文,那么这所学校的底色多少会有些许暗淡。
三 、关于自己的“教学”
1.对“多远解读”的理解。对于经典,也许每个细节都会有多种理解,那么对主题的解读更是没有特定标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选择哪一种解读,这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了的自己的“偏见”,倾听了别人的“偏见”。在倾听别人的“偏见”时,更正或提升了自己的“偏见”,这都应该是在课堂上长了见识。
但语文课堂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学生面对老师的讲解,首先不愿意去思考或者说是被动思考,更谈不上思考出什么成果。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反而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