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教科院李敏博士搞了个“语文深度学习”的课题。上周他让我去为他们课题组的成员以《浅谈语文深度学习》为题作了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主要讲阅读。我提了三个观点:
1.语文深度学习需要积淀——以古诗文学习为例。
2.语文深度学习重在对话——以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为例。
3.语文深度学习导向价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商榷。
李博的课题团队(其中有我校青年教师4名)真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团队。在这个“晚来天欲雪”的光景,他们不是“能饮一杯无”,却在微信群里热谈“语文深度学习”。我听完舒伯特,上去瞄了眼,这回在说写作了,正说到散文写作。于是参乎了这么两段。一段是15年前的旧观点,一段是近几年所想。录之备忘。
一,散文: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就散文而言,最重要的是意境。我认为,散文意境有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写实,二是传神,三为妙悟。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写实”的“实”,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指思想感情的真实,不虚饰,不矫情。这种境界要求作者忠实地记述客观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运动过程,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展示一个赤裸裸的自我。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样的写实名篇。那个捧了几只橘子爬月台的老态龙钟的父亲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酸的送别仪式,至今仍能打动不少读者的心。
“传神”的“神”,指的是事物内在的底蕴和神采。它要靠“形”来传达,“形”即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当代著名女散文家苏叶的《画饼娘》中有一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曾经开心地疯狂地笑过,说要开一爿店,卖炊饼。店名就叫‘画饼斋’。每日以仅有的原料,做几个实在的大饼,卖给那些无福领略美酒佳肴的普通人。……倘做到哪一日,忽然缸底的面,瓮里的油,都成虚幻,而疲惫的路人仍寻上店来,我便搬出笔,在纸上画一个圆粑粑给他。告诉他,饼是没有了,钱是不收的,你就把这个拿去吧。他或者撕了,或者骂一句,或者觉得这个店还有些情意,都可以,我都笑纳,都觉得安慰。”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趣,可谓“传神”。
“妙悟”的“悟”,是指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透视,对生活本质的发现。当代女作家潘向黎有一篇散文《红尘之上》,以在贺年卡上写的句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为线索,对“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朝夕共事的朋友”、“一个特别的男孩”、“亲爱的人”提出不同的批评、劝告以及希望。她觉得王维的这两句诗对于“聪明而不安定的女孩”来讲,“是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对于“朝夕共事的朋友”来讲,“是一种无须防范、了无芥蒂的默契”;对于“一个特别的男孩”来讲,“是一种单一洁净,不染尘埃的人间情怀”;对于“亲爱的人”来说,是一种“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的禅”。她觉得人生应当有一种超脱于十丈红尘之上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的境界。这样的散文,读来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涤。
一篇好的散文如一壶清茶,沁人心脾,它的成功在于意境营造。一篇好的散文应如碧螺春,如龙井,层层舒展。习写散文,也应在写实、传神、妙悟上动脑筋,在可信、可感、可思处做文章。此外,诵读并且熟记一些诗文,以至在落笔时信手拈来,佳构成段,能让文章见得厚实,能使作者显出底蕴。
二,写作:文体定位的矫枉反正。
当下作文教学之所以裹足不前,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读写结合没搞好。
那么读写结合为什么没搞好呢?就是因为,写作教学的时候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文作为文体来训练。这其实是不好的。这些文体定义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是一种教学文体,不是真正的文章文体。我们听过哪位作家说过“我昨天写了一篇记叙文”,或者听谁说过“鲁迅先生最好的议论文是哪篇”吗?
个人觉得,要做到读写结合,那么就要根据阅读的文体分类来定位写作的文体分类。
阅读的文体分类新课标已经很明确了: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那么写作,其实也可以从这几个文体去分类训练学生。
实用类文本,这个初中到高中都应当去训练,只是层次不同,比如初中要学会写便条啊,请假条啊,小结啊,申请书啊之类;到了高中,可能要学会各类书信、序跋、新闻综述等,这都是实用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的话,可以分写实性文学类文本和虚构性文学类文本。《背影》《散步》《秋天的怀念》这样的,就是写实性的散文。《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等童话、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等,就是虚构性文学类文本,学生可以选择性学,选择性写。
论述类文本,则既包括传统的议论文,更有政论文、杂文、时评等,这样就不至于呆滞。
如果说远一点的话,个人认为,高考的时候应当以论述类文本写作考查为主,以对接高校招生所需审辩思维。文学类文本写作的考查,可作为文科高校自主招生的一个考试样式。而实用类文本的写作,应作为初高中语文会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过关,因为,它与生活最为关联。
关于“语文深度学习”的浅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