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作者: 悠游德一 | 来源:发表于2018-04-19 22:36 被阅读4次

    最近连续工作导致情绪烦躁。调整了按三天,还是有点情绪感冒。

    最近给大一的五个学生组织了一个早起团,一天打卡三次,早起一次,锻炼一次,再加上一天的时间记录和总结一次。意图在于养成早起锻炼和时间管理的习惯。一开始大家情绪高涨,干劲十足,最近感觉大家都比较疲惫,而且有抵触情绪。儿子说:妈妈,你不是这个学期不用在学校上课,不用管学生吗?你怎么这么爱多管闲事啊?我说儿子,什么叫多管闲事?我觉得这是好事啊,我如果是一个学生多么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很多东西,有些东西走过的人给你指点一二,你会少走很多弯路,现在的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手把手地教我做研究啊,但是老师没时间啊,所以我想把自己的一些好的学习上的习惯和方法分享出去,让这些孩子进步得快一点,让他们尽量少走一些弯路。

    我和舍友常常想如果我们有一个团队,走过同样的路的人可以给我们传授一些研究方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哪些问题,就像一个很大的公园,你从来没有去过,你现在要去踩宝,你可能要在里面绕很久,很可能很多次你都与目标失之交臂而不自知。但是现实是我们只能靠自己摸索,没有太多人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精力,还愿意花在你身上,所以既然现实如此,那么就只能靠自己了,包括一起学习的人尽可能地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和宿舍的女孩很多时候也交流,她有好的方法介绍给我,在受到挫败的时候我们基本能做到彼此鼓励。她今天说我做的结果和预设的不符合,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作白干了。我说咱们现在的工作其实失败是常态,成功应该是非常态,如果你一做就成功,那岂不是人人都成功,很容易就毕业了?之所以博士含金量高在于不是人人都能读,读了也不是人人都能毕业的。如果我们现在大部分经历的是成功而不是失败,不是我们是神就是我们做的事情太easy。一起天天学习的妹妹,也是时常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好同学。今天研究生同学过来考博,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我们这么把年纪还来读这个难度最大的书,说来着实不容易。我把最近下载下来的C刊论文选择而来二十篇发给他,仅供他参考。他说感觉文章很好,要好好学习,非常感谢我,我也希望他今年能顺利考上,这样大家就能共同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的力量给人带来的幸福感真是不可小觑。

    昨天看到一个学生毕业论文预答辩,当场被自己的导师骂得下不来台,当时给我很大的刺激。是因为我太清楚这个学生基本上应该是在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有家庭有孩子,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自不待言,还要读书发论文,对这一点我太能感同身受了。所有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委屈。

    刚到西大的时候,感觉奇怪的是这里的硬件设施还不如陕科大,食堂,图书馆还有校园都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深感受到决定一个学校实力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人。我不得不承认在高考这道门槛上211学校的学生确实比非211学校的学生要更优秀,有着更良好的学习习惯。而985高校又比211更高一层。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就是在陕科大目标非常明确的学生占了不到三分之一,而西北大学可能占了三分之二还要多一点,而985高校的可能比率就更高了。整个学校的好学向上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很多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是没有老师天天叮嘱,但你身边的人不同,所以差异会非常大。我每次在学校的网红餐厅吃饭看到孩子们慢悠悠地享受生活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挺着急的感觉,那里的音乐会让人不自觉地放慢速度。我真希望孩子们能到211学校、985学校去生活一段时间,感受一下那些学生的生活。因为最终在就业或者考研上这些孩子们都是考同一套试题,他们不会因为考的是非211学校而被社会特殊对待。也许是因为我在两所学校都呆了足够长的时间,才有这种切身的感受吧,因此我会比较焦虑儿子将来进一个好大学和进一个一般的大学之间会有很大差别的。而现在一个人想要在父辈社会阶层基础上实现一次上升,学习是一条捷径,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的家庭而言,父母希望孩子们借助上大学而离开农村,到大城市生活,然而现实却是现在即使上了大学也很难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研究生都很难,更不要说本科生了。对于乡下出来的孩子尤其如此,有谁从乡下出来上了大学还想回到乡下去,但大学几年没有努力,荒废过去了,没有能力在城市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但又不想回去,这种选择会非常痛苦。我甚至觉得学校里设置太多的咖啡馆是诱使孩子们浪费美好的青春年华,但愿是我杞人忧天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4-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vg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