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作者 周令瑜
学会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不论是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洗脸刷牙,还是抹桌扫地、洗碗择菜,只要孩子有热情去参与,我们就要支持,并提供适合的条件。孩子刚开始做这些事情都笨手笨脚,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就能慢慢做好。
孩子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成功地做好某件事,他就会获得自信心。如果孩子没有寻求帮助,别人的帮助会让他觉得挫败。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孩子遇到困难时,都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思考、探索、克服,如果成人长期过早地帮助孩子,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己解决,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不愿去尝试和探索,也不去自己思考了,毕竟直接找大人帮忙解决还是更省事。为什么有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差?都是因为大人帮得太多。
尊重并肯定孩子所做的努力,哪怕这个结果不太完美。
不论孩子将事情做得如何,他们勇敢地尝试、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宝贵的。
什么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就是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注意,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而不是别人怎么看待你。在你的眼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对自己满意吗?这就是自我形象。
孩子认识自己的另一个途径,是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做成了许多事情。
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呢?
第一,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第二,千万千万,不要把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比较。
第三,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理论掌握得再好,如果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教育起孩子就无法做到真正放手。
当我们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担忧的时候,那么恐惧就会抓住我们,我们做不到真正放手。这个时候我们要处理的是我们心里的焦虑、恐惧。
冲突并不都是坏事,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和别人相处的。
你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要对双方孩子强调规则,譬如,孩子被打,你要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第二,鼓励孩子勇敢地设立界限,保护自己。先安抚你的孩子,等他情绪稳定后,鼓励他向打他的小朋友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教孩子在被打的时候保护自己,可以逃跑,可以大声对对方说“不可以打人”,可以向大人求助,等等。
每一次孩子和同伴发生小冲突都是孩子学习解决冲突的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沟通协商、设立界限、友善待人,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冲突,学习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也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