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鸟市场出来,要在加油站转弯出城,从两个车子的间隙中并到左转弯的标志线上,对于这部1.8T的动力及灵活性越来越想给32个赞。想起了大哥交车时的表情:如果不是换车,真舍不得把车给你,开十年了,我已经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了。这部车子开回来后,最初是接女儿上学放学的代步,女儿上大学后,一度闲置,车改后,单位的通勤车没有了,这部车子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通勤车。越来越熟悉车子的性能,就理解了大哥说的“人车合一”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从“人车合一”,想到了“天人合一”,并想将其命名为今天的题目。在我的认知中,与其说“天人合一”是一个哲学范畴,不如说其高于哲学,上升到了玄学的范畴,毕竟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而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被汉儒董仲舒定义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作为中国哲学或者说玄学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在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上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精髓,那么,这个话题的高度是我所不能驾驭的。
又想起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我的哲学知识储备里,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问题,“知”是认知,是理论,“行”是行动,是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用主义,适用于每一个范畴。
对于大哥这样的理工类学霸来说,对机械肯定具有很好的天赋和手感,我认为他说的“人车合一”,就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到车子里,让自己成为车子的“器灵”,然后让心随车行,车随心动。“人车合一”的基础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让你掌握行车的知识,从领会到掌握再到实践,在日常的行驶中积累,做到熟生巧,需要极大的努力。人车合一,其内在因素就是自己跟车子有了高度的契合感,指向精确,高度享受驾驶的操纵感,使车子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如臂使指;其外在因素就是与外部环境的高度契合感。如路况好,红灯少,无别车加塞,路人乖,非机动车无碍等诸要素。只有内因与外因高度契合,才能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那么这个时候,你需要三分技术,三分习惯,四分心态。
往“知行合一”上套,就是你储备的三分驾驶知识,行动时要加上三分的良好驾驶习惯;四分心态,就是用合一的平和的驾驶状态。这三个要素,最不好掌握的就是心态了。
驾驶初期,喜欢竞争,见不得前方有车,超过时就高兴,被对方超过就懊恼;其他车道的汽车想变换车道,加一下速跟上去,不让其超车;嫌恶别的司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一点堵车或碰擦就有动手的冲动;开车时和不开车时脾气、情绪像两个人。而现在,却平和了很多,因为车厢里还有同事,背后还有他们的家庭,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守规矩,安全第一,这大概也算是人车合一的入门阶段了吧。
人车合一,就是少一些路怒症,多一些平常心,就如同年少时,立志改变世界,却发现现实社会流行的是不同于校园中师者教授的另一套准则。是坚持理想呢,还是随波逐流呢?两全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