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讲补阴类的中成药。首先复习下阴虚,阴虚则热,热是怎么表现的?低热、潮热、五心烦热。面色是怎么样的?颧红或潮红。按时间来还有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阴液不够的表现,有口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相是舌红少苔或少津,脉是细数。
那具体是哪个脏腑的阴虚呢。简单,根据各个脏腑的定位症状来定位,如心烦失眠多梦,那就是心阴虚,鼻干、皮肤干、干咳,肺阴虚。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胃阴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肝阴虚,耳鸣、腰酸,肾阴虚。
有一味中成药,几乎是家喻户晓,那就是六味地黄丸。但很多老百姓把它当作补肾药,其实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肾虚有肾精虚,肾阴虚,肾气虚,肾阳虚,需要哪个虚补哪个才是正确的。
而我们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的补肾药是补肾阳。六味地黄丸是补肾没错,但是是补肾的肾阴或肾精,而不是肾阳。就如东边的路有大坑,需要填补,可你愣是把土填在了西边的路上,是个什么概念?
先来看看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味药物组成,故称之为“六味”,重用熟地黄,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和山药之和,故名六味地黄丸,剂型是丸剂,丸者缓也。同样方,若改成汤剂,那这个功效就会有不同了。故切记,我们用的是六味地黄丸。
丸是慢,也比较有利于补药的发挥,假如改成了六味地黄汤,可能泽泻茯苓先起作用,补药的作用反而被掩盖了。所以你别以为我学了某个方,我从丸改汤,或从汤改丸,功效是一模一样。丸者缓也,汤者荡也。各个药起作用的效应,时间是不同的,丸比较有利于补益药的发挥作用。也因为这样六味地黄丸有补阴作用。
回头看看方中六味药,三补三泻,熟地性温,滋阴补肾,重在肾阴;山萸肉性温,补血养阴,重在补肝;淮山药性平,健脾坚阴益肾,重在脾阴,这里三补涉及脾阴,肾阴,肝阴。因补阴药容易惹湿,因此选用了性温的熟地和山萸肉,同时用了平性带有补脾祛湿的淮山药,可谓用心良苦。
再来谈谈三泻,牡丹皮性凉,入肝血,清热凉血之功,退阴虚引起的虚热。但问题来了,阴虚不是阴液少么?为什么又是茯苓又是泽泻来利湿?明明已缺水了,还把水利出去?古怪吧,矛盾吧。
既然方都出来了,那我解下,看行不行得通?一堆补阴药,难免滋腻,来个茯苓健脾祛湿,防止滋腻。泽泻是利水消肿的,祛湿的力度可比茯苓强得多,感觉有点难解。
查了一通资料,说是因为同时补了三阴脏之阴,滋腻必定很重,于是茯苓入脾,泽泻泻肾就刚到好处。况且,阴虚日久,膀胱浊阴不化,必然下焦有热,而泽泻的利水功能正好发挥的恰到好处。暂时就接受这个解释吧。
这个三泻中的茯苓与泽泻在里面,为什么是丸剂而不是汤剂,现在也能明白了吧。六味地黄丸是慢,所以比较有利于补药的发挥作用。那种泻的在丸剂中泻不了太多东西,所以还是有补阴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