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4期“月”专题活动】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
中华文化是什么?它是想象奇特的神话,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古老雄伟的建筑,还是流传至今的诗词曲赋。
为了让孩子和中华的根脉相连,从小培养小朋友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我这段时间轮流用小玩偶给他放《诗经》、《三百千》、《唐诗宋词》等中华经典的音频。孩子还小,目前只是熏耳朵,还说不上喜欢,但我在旁边陪听的时候却是越听越喜欢听,儿时背诵古诗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那时只是知道背诵,却不太懂其中的深层含义。
一次,我陪小宝玩耍,小玩偶在旁边放着《诗经》。忽然,我听到一段非常悠扬的旋律,瞬间就吸引住了我,好像月色流淌进了心间。我又连续听了好几遍。我听到的是《国风·陈风·月出》。
诗经 ·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国风·陈风·月出》是一首歌月怀人的诗。这诗描写诗人望见一位在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慅然心动,不能自宁的感情。
《月出》的意境是孤独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散发着朦朦胧胧的月色,虽然迷人但难免有拒人千里之外之感。也许月儿散发的淡淡光华和情人的态度相似,诗人现在求而不得而心生孤独怅然之感。
《月出》的情调是忧郁的。全诗三章中,各章的前三句描绘了女子的容貌、姿态之美,更衬出了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的感情。月下的“倩影”绰约,引发出诗人忧思不已,心乱如麻,竟有些方寸大乱,只把这一方愁绪缠绵在诗中,以至于全诗都笼罩着思而不见、求而不得的忧郁惆怅。
也许月亮清冷孤寂的气氛让人更觉孤寂怅然之感,在月光的笼罩抚慰下,人们望月思乡怀人,把说不出来的感情寄予在月亮上面。《陈风·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写月下怀人的篇章。后世也有很多望月怀人之作,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它们都似有同一种意境。
月亮上还寄予着诗人们心绪。它是旅人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它是戍人的乡情,“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它是小孩子奇特的想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它还是别致的壮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哪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那意境总让人沉溺其中。
跨越千年之后,我们再读古人的望月情思之作,仍能与诗人对话,与诗人共情,这就是中华文化赋予中国人的情感寄托。中华文化是无形的纽带,把个人情绪和月亮上被寄予的情感相互链接,共同营造着优美的意境,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同望一轮明月,同饮一江水,身上有共同的文脉情感。当我们不管身处何地,当时当下有何种情绪,抬头望月,总能把一腔情绪和着月光吐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