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你别无选择》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你别无选择》

作者: 连碧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4:01 被阅读66次
你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纯粹的作家,而是一个音乐人。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上多停留在争执其现代性上,甚至有人将它当作一部单纯的校园文学作品来看待。然而,我们应当意识到,这部作品的成书年代和书中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如果要理解这部作品,一定要结合它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待。

1 小说的社会历史背景

《你别无选择》(后文简称为《你》)创作于1985年,此时的刘索拉才刚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不久,并留校任教。刘索拉后来也承认,《你》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她的大学生活中的同学们,其故事的背景就在8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中。许多人认为这部作品有夸大和荒诞的嫌疑,我却认为这部作品其实是真实地反应了那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挣扎。

刘索拉在70年代就考过音乐学院,不过由于政审没过关而没合格,于是她在77、78年再次考试,最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值得注意的是,1977年正是十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在文革期间,由于教育的停滞不前,有大量应届初高三生积压在学校中,更有许多人停止了接受教育,而经历了上山下乡等磨砺。所以当时刘索拉身边的同学们,年龄差距很大,生活经历背景都很复杂,因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氛围,如果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种校园环境是很难见到的。所以,《你》并不能被当作是一本简单的青春校园小说来看待。

在受教育都很艰难的十年过后,在这个时候就能考上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大多都有着一定的音乐功底,有些甚至还有在乐团中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比起许多还要从基础理论学起的作曲系学生,这个时代的这批学生已经开始了对自己艺术风格和主张的探索,他们复杂的个人经历,也造就了他们性格上的独树一帜。所以我认为,文中大多人的人物表达出来的行为举止,绝不是简单的夸张,很多可能是当时这批学生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时期,刚刚改革开放,众多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大大影响了刘索拉和同时代的青年。青年们开始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想要颠覆传统进行创新,而大学中的传统势力又根深蒂固。可以说,《你》的创作主线,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交锋,这两条主线的代表就是作曲系唯一的两位主科教授。传统的代表是贾教授,“大谈风纪”、“即使穿上件新衣服也还是深蓝涤卡中山装”、“除了严谨的教学和埋头研究古典音乐之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全力以赴攻击金教授”。而金教授代表的则是新生的力量,“才思敏捷”、“穿灯芯绒猎装,劳动布的工裤,有时甚至还散发出一股法国香水的味道”。在两位教授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就用着装将两人的性格特征区分开来,让人一目了然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而《你》中音乐学院的同学们的形象就围绕在这两个老师周围。石白是贾老师的忠实簇拥,“他凭直觉认为贾教授是无所不知的圣人”。石白喜欢空谈理论,但作曲很差,他坚定地反对创新,而是膜拜和声学和巴哈,他最终竟然还踏上了抨击孟野和森森的音乐的道路。这个人物形象是滑稽的,也可见刘索拉本人对音乐所抱持的立场也是要颠覆传统的。而金教授所喜爱的学生孟野,则是现代派音乐的代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疯狂的想法”、“音程的不协和状态连本系的同学都难接受”。而森森也与孟野不相上下,“他的作品里几乎就没有一个和弦是协和的,一大群不协和和弦发出巨大的音响和强烈的不规律节奏”,他似乎是坚定地用无调性音乐追求着他想要的“力度”,而无调性音乐正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

除了这两个派别,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左右摇摆的,这其实也是当时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比如一直躲在被窝里的李鸣,他在当时传统与现代争吵不休的环境下出现了逃避的心态,“在宿舍里没人会使他想起他的神经太健全,没人会使他想起乐谱与疯狂的竞争,没人会使他想起关于有调性与无调性、三和弦与空五度的争执”。董客则是另一个典型,他并不参与这些争执,他“准备给贾教授的是一部古典作品,而请金教授过目的是序列音乐,评委主席喜欢印象派已经准备好了,全部乐队的大抒情在一部浪漫派的作品中已经充分发挥了”。董客没有自己的音乐主张,他只是一个投机分子,目的仅仅是获奖。他贿赂了乐队优先排练自己的音乐,而且最后他的作品居然真的入选了。这也是对当时时代中渐渐产生的一些不正之风的隐射。小个子是另一个类型,他一开始将功能圈奉为圭臬,最终却为了找到自己的音乐选择了出国。正如刘索拉和她当时的同学们,许多都在毕业后选择了出国,其原因可能正如小个子所说的“去找找看。我在这儿什么也找不到”。

而在传统与现代的斗争中,传统在学校内一直有着很强的优势,那个一直挂在黑板上方的功能圈,即使到了小说结束也没有人能够撼动。即使是金教授,到了期末考试时也只能向功能圈屈服,“你们要去多分析诸如肖邦舒曼之类的作品,不要走远了,不要照你们平时的方式写”。虽然有时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稍稍反抗一下贾教授的权威,但传统的力量根深蒂固,即使是才华横溢的孟野,也不得不面临退学的命运。更加讽刺的是,孟野的退学并不是由于他的音乐创作,而是由于被妻子举报“非法结婚”、“闹作风问题”,在这个时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突然袭来,如同一盆冷水,让人意识到,传统和现代的对抗并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上,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作品的结尾一样,森森获得了国际的奖项,但是当他开始播放《莫扎特朱庇特C大调交响乐》,“登时,一种清新而健全,充满了阳光的音响深深地笼罩了他。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圣地,空气中所有浑浊不堪的杂物都荡然无存”。森森哭了,他哭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了经典的力量,他发觉自己一直以来的对抗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在贝多芬的时代,贝多芬也是当时时代的先锋,也是创新的力量,也曾不被人所理解。但由于他伟大的艺术才华,才使得贝多芬最终成为了经典,成为音乐的标杆。而如今从二十世纪就兴起的现代音乐思潮,之所以一直无法撼动贝多芬的地位,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创造的音乐不如贝多芬伟大。森森哭是因为他终究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他的音乐远远无法颠覆传统,无法像后来的印象派一样渐渐被主流所认可。他开始意识到传统和创新并非是真正的对立,传统的经典自有其伟大之处。而想要真正开辟一个新时代,创造出一个新传统,他们这些音乐学院中的学生还并不够格。这个结尾其实依然是充满光明的,正如现实中许多音乐人的选择那样,有些人选择屈服于传统的光辉,但是在经过了他们曾经的探索后,他们的音乐也已经得到了升华,不会沦为贾教授之类的老古板。而有些人如刘索拉一样,选择成为时代的先锋,继续探索未来音乐发展的方向。

正如王教授对李鸣所说的那样,“你别无选择”,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前行。人不能永远躲在被子里,躲在象牙塔里,他总是要去选择自己的道路,要去面对众多的反对的声音。刘索拉的这篇作品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的同学写的,当时她的那一届同学由于作品中现代风格太明显,遭到了很多批判,甚至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她写这部作品主要是为了表达她对这些同学的支持,至少在刘索拉看来,这部作品是很真实的。所以在我看来,《你》的语言虽然看似荒诞不经,似乎脱离现实,但它的背后,其实是再现实不过的历史环境。

2 作家的生活背景

刘索拉生在1955年,此时她就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成长,正是她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你》这部独特的作品。

刘索拉生长在一个红色家庭,家庭氛围比较传统。由于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她的童年一直都是无忧无虑的。在外界激烈的政治斗争下,她的家中却十分安宁。正是幸福的童年生活,养成了她自由洒脱的性格。她的母亲就是一位作家,家中文化氛围浓厚,刘索拉更是从小学习钢琴,为她今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

然而,在文革时期,刘索拉父母由于政治斗争入狱,这段时期是刘索拉的觉醒期。由于无人管教,再加上幸福家庭破碎的痛苦,刘索拉性格变得叛逆。可能就是在此时,刘索拉开始对权威产生质疑,开始有了想要颠覆传统的心态。再加上七十年代北京有一些圈子在偷偷接触国外的音乐,刘索拉也是在这时对外国音乐的思潮有了认识,为她的音乐思想奠定了基础。

刘索拉的性格一定程度上投射在了《你》中的人物形象中,比如“猫”的单纯可爱,对照了刘索拉无忧无虑的童年。“懵懂”怎么也睡不醒,只有在听到爵士、迪斯科时才兴奋地清醒过来,这对照了刘索拉在家庭变故中懵懂而叛逆的青年时光。而“时间”则是一个看似模范的女生,却同时被两个男生追求而不拒绝,这是刘索拉渐渐成熟后内心依然狂野的写照。

刘索拉首先是一个音乐人,其次才是一个作家,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搞音乐的,我不知道小说应该怎么来写,到现在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音乐怎么写,所以我这么写,很多作品结构都是音乐的结构”。正是刘索拉的音乐创作,才令她的文学作品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面貌。在《你》中,出现了大量的乐理术语,“三和弦”、“无调性”、“功能圈”等等。所以想要充分理解这部作品,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知识,这是大多数小说都不具有的特色。在阅读《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一种音乐的节奏感,虽然语句支离破碎,但是却像无调性音乐一般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迫使读者一直读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文字仿佛化为音乐在耳边响起。马力“象个空五度在一个极沉闷的音区撞了一下就再没发展下去”,孟野“悠长地哼着一首古老简单的调子”、“象狼一样的嚎叫”,森森的“一大群不协和和弦发出巨大的音响和强烈的不规律节奏”。这些描写都充满了音乐的动感,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个人阅读到这些片段时,内心的感受都截然不同。当我看到“竖琴象流水一般洒下来。伴着梦一样的弦乐队,钢琴骤然清晰悦耳,一串流畅娓婉的无调性旋律在人耳边伸延。莉莉边拉琴边把脸上的泪水往胳膊上蹭。乐队越来越沉浸在一种肖邦般优美与典雅但具有典型的现代气质的热情中”,我的耳边不由响起了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即使在这里刘索拉只字未提勋伯格,那一刻勋伯格在刘索拉的文字中是永恒的。

《你》中,时而也能感受到刘索拉本人的女权思想。刘索拉的女权思想,主要是受她母亲的影响形成的。刘索拉的母亲曾经在上海的艺术学校学过音乐,在延安时从事文艺工作,在革命时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正如刘索拉的《醉态》中所描述的,她的母亲“闹女权,横冲直撞,心高气粗,聪明过人又不拘小节”。在母亲的影响下,刘索拉有着类似的个性和主张毫不奇怪。在《你》中,刘索拉多次以讽刺的口吻描写了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偏见,贾教授认为“风纪、风化,都被这三个女生搅了”,石白不耐烦地跺着脚这样说:“唉呀,女的就是不行,啧啧”。而刘索拉又以褒扬的口吻描述了真性情的“猫”,像个运动员一样的莉莉等真性情的女性。在石白惹恼了莉莉后,莉莉直接“把琴房里的所有家当都搬到戴齐的琴房里去了”,后来还成为了戴齐的女朋友,这种敢爱敢恨的现代恋爱观正是刘索拉所赞赏的。而孟野的女友正是反面的样本,看似是传统所赞扬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却爱孟野爱到了失去了自我,她不仅丝毫不在乎放弃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还企图绑架孟野的梦想,最终导致了孟野的退学。这些描写中,都体现了刘索拉一直以来的观点,即女性要有自我意识、要独立,即使谈恋爱分手也是平等的,要好聚好散。她是反感孟野和其女友的这种传统的捆绑式爱情的,这从孟野的悲剧结局就能可见一斑。

刘索拉个人的思想反应在作品的方方面面。可以肯定的是,刘索拉是现代音乐的支持派。所以在《你》中,刘索拉将贾教授、石白都塑造成了冥顽不灵,甚至有些可恶和可笑的形象。而孟野和森森则是以有怪癖的天才形象出现,对于孟野最终的退学,刘索拉的描写是惋惜的,对于森森最终的获奖,则是众望所归的结果。而TSD功能圈简直像是一个怪物,总有人想要摘下它,想要摧毁它,它的出现总能引起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恐惧,作家借“懵懂”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全是它,全是它干的,全是它干的!”。也许对刘索拉而言,自己父母的入狱、自己家庭的破碎,也正是那些“从第一次出现时就已经走了样”、“反复出现后已经面目全非”的准则造成的吧。

3 作品的地位及影响

对于《你》这部作品,学界褒贬不一。

在这部作品横空出世之时,中国的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现代派小说。然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这部作品是否是真正现代派的争论。有人认为,《你》中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还有语言文字的特征,都符合现代派的定义。然而也有人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西方现代派文学诞生的土壤,《你》所谓的现代派,不过是对西方文学技巧的一种模仿,其内容矫揉造作,并没有真诚的表达。随之而来,又有人认为应当将《你》定为“伪现代派”或是“防现代派”。随着对《你》研究的深入,学界给《你》贴上了越来越多的标签,如“黑色幽默”、“荒诞派”、“意识流”等等。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必须要给这部作品下一个定义,我愿意称其为“先锋派”。先锋是一种态度,是对传统的扬弃和创新,是为了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不断进行的实验性探索。刘索拉本人就是音乐上的先锋派,《你》中描写的也是一群先锋的学生。因此虽然刘索拉本人在写作《你》的时候估计没有想要去靠近什么流派,但在她将音乐的创作与文学的写作创新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部作品已经天然已经成为了先锋派。

《你》并没有获得大众的喜爱,正如中国许多先锋派作家的尝试都并未像国外的一些现代派作品一样广受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探索是无用的,正如科学实验从来不会一次成功,想要找到中国未来文学的发展道路也需要众多作家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否喜爱《你》,都无法抹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是1985年《你》以及一系列“现代派”作品的出现,才引发了后来一系列作家在写作上的探索与创新,最终构成了我们如今的文坛。

相关文章

  • 从社会历史角度看——《你别无选择》

    《你别无选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纯粹的作家,而是一个音乐人。长期以来,学...

  • 从历史角度看《三体》

    2008年,一部震惊中外的科幻小说《三体》横空出世,这部集科幻、哲学、历史等众多学科于一体的天才著作让无数人惊叹...

  • 从历史的角度看未来

    历史的角度,都是过去的角度,也是带着陈旧和保守的角度 这是一些人对于历史的角度的看法 历史是代表不了未来,历史可以...

  • 欲望之歌

    欲望 自从出现人类 就出现了欲望 从历史的跨度看 欲望 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微观的个人角度看 一...

  •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疫情

    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疫情(待补充)

  • 从生物学角度看社会

    随便聊聊,也给自己记一些事情。每天想到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记下来,当作备忘吧。一直想搞清楚一些本源的东西,也自己胡思...

  • 201912-从什么角度看历史

    得到APP上,听完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后,我又听了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50讲》,一直没时间总结一下。之前...

  • 读活的历史,远比读死的历史收获要大

    读活的历史,远比读死的历史收获要大 从寻常人的角度和历史学家的角度看,我们总可以看到历史的不同角度,当然,在阅读的...

  • 一般人与历史学家看历史

    一般人看历史如同看剧,看热闹,睹新奇。 历史家看历史却是严谨周密,会从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剖析历史事件,求证历史...

  • 换个角度看社会

    自20世纪以来,经历过了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特别是21世界互联网技术浪潮的来袭,人类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社会历史角度看——《你别无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h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