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05回:《为政第二》孝省观人(子游、子夏)

第05回:《为政第二》孝省观人(子游、子夏)

作者: 小包私房课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1:31 被阅读29次

第05回:《为政第二》孝省观人(子游、子夏)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也有人认为他是鲁国人,很可能是从吴国迁居到鲁国的人。子游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在孔子的学生中,他和子夏掌握较多的文献知识。 从《荀子·非十二子篇》可知,子游是孔子的四大后期弟子之一(另外三大弟子是:曾子,子张,子夏)。《礼记》一书的最早编辑者很可能是子游的学生:紧接在《曲礼0101~0502》之后的《檀弓0603~1004》主要记载子游的学习和实践。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与孔子的母亲同族,即:孔子是颜回的舅舅。 颜回以品德著称(1103),天性好,相当于西方所说的圣徒。孔子说:自从颜回当了我的学生之后,我的学生们越来越团结(“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但是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四十一岁逝世。圣徒要靠着圣人,才能发挥良性的示范作用。

正如司马迁所说:“有了圣人才能普照万物。伯夷叔齐虽然贤良,得到孔子的提倡,他们的名声才久远传扬;颜渊虽然老老实实地学习上进,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行为才成为榜样。”如果没有圣人,人们就不可能向善, 却倾向于作恶:“伯夷叔齐,可以说是善人了……最后却饿死……颜渊好学上进……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了。天报善人就是这样吗?盗跖每天都杀戳无辜……还活了很久,到底是什么德行呢?……孔子说得好:各自认定的正路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进行决策……当环境变得严酷的时候,才能看出哪一条是正路;当世界混浊(的状况受到环境制约) 的时候,多数人才认识到志士仁人的价值。”

(译自《史记·伯夷列传》:“圣人作而万物[者见],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如此而饿死……颜渊为好学……而卒蚤<早> 夭。 天之施报善人,其如何哉?盗跖日杀不辜……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的时候,樊迟还没有生出来。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常常朝夕相处,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樊迟驾车,路上闲着没事,孔子就说了当年孟懿子向孔子问孝的事。

樊迟听孔子说过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及再分配协调规则和孝顺父母的关系。

孟懿子问孔子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违反父母的意志【无违】。”樊迟有一次为孔子驾车【樊迟御】,孔子告诉他:“孟孙问你的老师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你的老师郑重地回答他:‘不要违反。’”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及再分配协调规则去侍奉他们,亲近他们【生,事之以礼】;父母逝世之后,按照分层分工的资源分配规则及再分配协调规则去安葬他们,祭祀他们【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原文】0205 孟懿子问 “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听了孔子的回答之后,模模糊糊感到有道理,可是并不清晰。孟懿子不愿意屈身细问,更不愿意事后再问,直到自己也有了儿子,就让儿子孟武伯去问孔子。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孟武伯问孝】。孔子说:“除了生病之外,父母必不为你担忧【父母唯其疾之忧】。”

【原文】020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听说了孔子回答孟懿子和孟武伯的前前后后,就向孔子提出自己的问题。子游说:“您说‘除了生病之外,父母不为你担忧’就是孝顺父母,可是父母总是爱担忧怎么办?大家都说孝顺父母就是反哺,给父母养老送终,这种说法对不对?”

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

 孔子说:“现在说起孝顺父母的人,就是能够养活父母。这就做到了孝顺父母吗?狗和马也能帮助人们生存(,狗能防盗,马能载人),如果不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和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020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yàng]。至于(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孔子:“‘孝顺父母’包括这么多的内容,最难做到的是哪一项?”

子夏问孔子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

 孔子说:“最难做到的是亲密无间的和颜悦色。(如果像学生对待老师那样,)有事的时候年轻人去做体力工作,有酒的时候给老师斟酒夹菜,是不是就能无愧于‘孝顺父母’呢?”

【原文】020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sì]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说:“颜回总是和颜悦色,可是他很少说话,也很少提问题,是不是智力差一些?”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讲学问,哪怕一整天,颜回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就像弱智的人。 可是后来细想一下颜回的行为表现, 把学问道理发挥得很好,颜回呀,一点儿都不傻!”

【原文】020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游又问:“只看一个人的行为,怎么就知道他理解了学问?”

孔子说:“注意看他的来龙去脉嘛:洞察他为什么做一件事,考察他做一件事之后有什么表现。人有什么能藏起来?人有什么能藏起来?!”

孔子连说了两遍“人有什么能藏起来【人焉廋哉】?”很可能语调有所不同:第一遍是较快的上扬语调,反问性的语气较重;第二遍是较缓的平稳语调,结论性的语气较重。

【原文】0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游说:“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老师才具备。”

孔子说:“整合过去发生的事实,理解新发生的事实【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才可以当老师【可以为师矣】。”

【原文】0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游听了孔子在上一章的教诲,很自然地想起社会上对“老师”的看法:孔子开创了收学费授课(0707)的先河,所以就有人从他们自己的动机来推测孔子。把孔子的回答与子游的问题连接起来,可以理解出两层含意:一是孔子开创平民教育是一件泽及万代的制度创新,几乎没有反对意见,只有一些风言风语;二是孔子以直报怨(1437),就事论事,直述自己的作人原则。“成熟的人能够理解自己在天球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的使命”一句对于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来说是不言自明的(2003),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需要在括号中增字说出。作为一段格言,缺失了上下文的语境,现代人很难深入领会。原文相当于现代人的如下比喻:“成熟的人不是机器人”,“成熟的人不是机器的奴隶”等,是对负面的否定;增字的部分则是对正面的肯定。

子游说:“有人说,当老师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孔子说:“成熟的人不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专职行业,更不是酒囊饭袋、钱箱金柜这类没有精神的器具【君子不器】。”

子游说:“明白了,原来做一个君子,要有这样博大的胸怀。”

孔子说:“当然,君子知道自己生来的使命,能够理解自己在天球生物圈演化过程中,为国家社稷,为天下人民肩负的责任啊!””

【原文】0212 子曰:“君子不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05回:《为政第二》孝省观人(子游、子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iw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