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一般讲究的都是一日三餐,早一顿,中一顿,晚一顿,那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这种方法八分靠运气,食物来源很不稳定,食物丰富的时候,一天能吃好几顿,要是运气不好食物匮乏,一天也吃不上一顿。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食物来源相对稳定,开始有了稳定的餐制,但是,早期的餐制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甲骨文中,里面就记载了商朝时的一日两餐制。
人们把一昼夜分成八个时段,分别是:旦、大食、大采、中日、昃(ze)、小食、小采、夕,其中 呢,“旦”表示的是起床时间,“夕” 是睡觉时间,而“大食”和“小食”,对应的就是吃饭的时间段。
有学者分析,大食的时间应该是上午八点,小食的时间应该是下午四点。后来,中国人又将这一昼夜二十四小时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这就是“十二时辰计时法”了。
唐朝时,一些士人和富裕阶层,在上下午两餐的中间,加了一顿点心,这就是午饭的雏形,不过普通民众依旧是一日两餐。到了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城市空前繁荣,一日三餐在宋朝开始普及。
古人经常吃牛肉吗?
古人真的经常吃牛肉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农耕社会,牛是非常重要的劳动耕畜和运输工具,是家庭的重要财产,是严禁被屠宰吃肉的。
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杀牛,比如说在汉朝,杀牛可以判死刑,唐朝时虽然废除了杀牛偿命的规定,但如果杀了牛,依旧要被判服刑一年半,或者是去做苦役。所以古代人还真的是不能随随便便就杀牛吃肉的,那《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为什么总是吃牛肉呢?
首先老死、病死或者意外死亡的牛,在官府的批准之下,是可以被食用的,而且在《水浒传》里,这些卖牛肉的地方大多都是荒郊野岭的野店黑店,官府监管不到,偷偷摸摸卖一点儿,也没人管。
地区的官员,看到吃牛肉的太多,抓是抓不干净了,干脆收起了“吃牛税”,想吃牛肉啊,可以吃,但得交税!
所以在重商主义的宋朝,利用了经济杠杆,既打开了牛肉市场,丰富了民众的菜盘子,又充实了地方政府的钱包,一举两得。
不过因为农业社会吃牛的确是会对农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所以这个“吃牛税”遭到了强烈的批评,很快就被叫停了。
这样看来,在古代,吹牛不厉害,吃牛才厉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