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腐,卖洋芋,卖水果,卖凉粉”……这样的叫卖声每天在村里不时响起,浓烈而又熟悉的方言音。商贩们有的骑三轮车,有的开小货车,每天沿着山间村落的水泥路,走村串户。村民听到叫卖声,便循声跟出去瞅瞅,则需购买。
每次还在村子西边的弯弯的路上,远远的听到“卖豆腐”得声音,母亲就会提前准备好零钱和小盆,在院门外等着,母亲说“”这家的豆腐做的好,就想自己做的一样,好卖很”。
想想过去的20多年,在我的记忆里,豆腐是过年才吃得上的美食。现在村里交通很方便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零食,送货到村里。
还记得小时候,每周六赶集,大家早早起来,背上自家产的物品,到集市上去卖,再用卖得的钱买些家里需要的物品。
从村里到集市,先是沿着村子东头的小路一路走下去,经过一条小河,在翻越几座山,才到集市。一路爬坡上坎,负重前行。
如果运气好,所卖之物需要的人多,价格也好,早早就可以卖完,既可省去等候的时间,也可省去由此产生的焦虑,担忧。如果运气不好,等待很久没有卖完,便是麻烦的事,贱卖又太亏,不卖,再辛苦背回家,也不投数。
记得有一次,我和母亲去赶集卖蚕豆,母亲早早的就把蚕豆用袋子装好,放在背篓里,为了预防下雨,用塑料布再把背篓的顶部遮住。简单的吃过早饭,就出门去。一路上三三两两的都是赶集的人,大家有一句没一句的边走边聊,遇到小路上有石墩的地方,就靠着歇歇。
山里人走山路也有一套学问,走路不能急,慢慢走,但是不要轻易歇脚,歇久了再走就更困难。
到了集市,大家纷纷放下背篓,把所卖之物打开陈列出来,供人家选购。母亲把蚕豆放下后,等了很久,问的人有,买的人没有。每当有人走过来看,我就在心里默默祈祷她会买一点。当她们来问的时候,母亲便一边抓起豆子一边介绍,买的人也一边看一边问。
毕竟,卖同样东西的不止一人,自然会比来比去。有时候,虽然都是品质相当,价格会比别人低一点,才好卖。“想着晚了,别的么这个价哪里买得到”。这样的话语也不时在耳旁响起,可能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我和母亲卖东西的次数不多,细节的记忆也颇为模糊。然而,母亲背着背篓爬过山头,母亲在集市上等候的场景却是清晰。
如今,再也不用爬坡上坎了,在那绿色的山间,灰白色的水泥路,配上蓝色的护栏,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小贩的叫卖声,给宁静的乡村带来几分别样而又日常的期待。
山,还是那座山,生活,已经换了新模样。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