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那些
在窗户光线里移动的尘屑
它们的舞蹈就是我们的舞蹈
我们鲜少用心倾听我们内在的音乐
但我们莫不随着他起舞。
---鲁米
引言
2017年7月4日,得到上线了《武志红心理学》专栏,我在第一时间订阅。之前看过他的两本书《巨婴国》《身体知道答案》,感觉武志红是一个理论扎实,但不限于理论,有很多他自己针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的经验总结,加上他有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并且文字朴素易于理解,所以对专栏很期待。
而通过一年的学习,的确提高了自己对于人性对于自身的认识和觉知,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这个专栏让我实现了一次重生。
专栏更新的过程中,自己忙于探索内在的问题,没能跟上节奏留言,也没能写下多少文字;也许是觉知不到位,处于防御中吧。
在学专栏的过程中,通过我学到的一丁点专栏知识,帮助了好几位朋友觉知到了自己的问题,也让自己的自恋得到点满足。但有时发现自己很难把专栏知识系统的讲清楚,给别人的帮助就打了折扣。
所以从一个月前,开始重学专栏,每天至少写一篇见感思行卡片。正好同时期参加了欢喜的见感思行特训营,得到了欢喜和很多战友的指点。
现在我这21张卡片汇总融合成一篇文章,对自己是个总结,也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如果你看完后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告诉我。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奇妙的现象:一个人常说的那些话,可能会成为他自己的生命语言,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因为人是非常自恋的动物,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自己的这个说法,而为了证明“我说的”这句话是对的,你会把事情朝着这个方向去推动。
我们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运,常常是我们的内在意识,花了很多年去推动的结果。
命运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命应该是天生的,国家、民族、家庭、基因,这些出生之前已经定下来的因素;
运应该是后天的,生长环境、教育水平、历史机遇,及至认知水平、胆魄、适应能力等。
命不可改,运则是可以调整的。但哪些可以呢?什么时候可以呢?如何改呢?
一个人常说的话,就是一个人命运的预言。
你的头脑里常会有这样的声音吗?
.我怎么能办到?
.我不行!
.应该可以吧!凑合吧!
.方法总比办法多!试试看!
而我通过觉知后知道我常说的话竟然是:我怕......
怕别人笑话,怕事情办不成羞愧,怕别人说自己自私自利,甚至怕起床迟了耽误了生命......
心里有了“怕”字,做起事来总是束手束脚,想起事来总是否定大于肯定,遇到机会总是担心是陷阱,想到好主意也不敢尝试,甚至遇到心仪的女生也不敢表白。
因为这个“怕”字,每次的重要选择都没选最优项,次优项都很少,后果就都不如意;但到了下一次机会,又是重复,一次又一次!
现在科学界的共识是,思维是有了语言以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思维。经常说负面的话,就会得到负面的结果,说正面的话就会得到正面的结果。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呢?
第一步是觉知,找出自己最常说的一句话,分析它背后的心理;
第二步是在每次要说这话的时候提醒自己,换成正面的话;
第三步是找到一些生命能量旺盛的人,和他们做朋友,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
同时有两个习惯可以试着去养成,一个是冥想,长期坚持有助于提高觉知水平;第二个是反思,最好是记录,可以不断的提醒自己。
命运不是天注定,而是由你自己导演的,你相信吗?**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换句话说: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荣格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的关系。
意思是,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看到他的内在想象,也可以通过他的内在想象,看清楚这个人的外在命运。
而且,我们越是能懂得我们的内在想象,就越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是怎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外在命运的。同样的,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外在命运,就需要去认识、去改变你的内在意识。
我的记忆很早,我可以清晰的记得3岁左右的一些事情。在我成长过程中,自认为大多数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做决定。直到2015年左右,发现自己的工作婚姻养育孩子及内在自我处于一团乱麻极度不满意的时候,我开始慢慢觉知。
但当时的认识是自己在重大选择时头脑糊涂没有细加思考,所以开始重点回顾重大选择时自己的意识,也找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没有做优劣对比,没有确定清晰的目标,听从情绪而不是理性等。
进而发觉是自己的软弱和不果断造成,特别是在做决定时不敢承受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所以会把决定让渡给周围人。
在之前我发觉自己常说的话是“我怕”。
在写这些文字时我突然想到,我还有一个潜意识是“听话”。
小时候,听话,就不会挨骂挨打,不会被报复,慢慢的就形成了被动的意识,有父母有老师有社会,他们做好决定我照做就好,好的结果我有份,坏的结果可以怪他们由他们承担。
到走向社会,需要自己做决定时,自然的会在头脑中想象由他们决定会是什么情形,并按照以为的“他们的决定”来决定,当把握不准时,“我怕”就出现了。
现在想来,我最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没上的成高中,那时以及后来都认为是父亲与老师合谋让我按他们的意思来。
但今天突然意识到,在14岁的时候,一般人包括我自己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决定意识,而之所以最后按他们的意思来,表面是听话,实质就是“我怕”,自己不敢承担不好的后果,怕毁灭怕报复。
也因此更加形成并强化了自己不敢做决定的意识,虽然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但大事情还是这种意识。
内在想象形成外在命运这个概念实在是太震撼,也道出了命运的真谛。想要成为自己,就要不断的觉知内在意识,当潜意识被觉知,命运也就被改写!
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
觉知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还需要有体验帮你去发现。想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一样需要体验。体验就是有被触动的感觉。
被触动,就意味着一个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
小时候听过天文学家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就特别向往,每到夜晚,也抬头看星星,期望看出点什么。四年级时,学校发了《自然》教科书,里面有许多星空图,看着很高兴,可学校根本就没安排这门课。但不妨碍我继续看星星。可是几十年下来,只识别北斗七星。
如果当时老师能讲解这门课,并带领我们识别星座,也许对星空的理解就会更深。这就是有了想法,愿望,但没有体验就没有收获。
另外一件事就相反。10岁的时候,村子里一个亲戚家摆了一台乒乓球桌,但我挨不上边。于是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了一副球拍,平时在家里练,有机会就去他家在球桌上和别人打。后来对乒乓球的兴趣越来越浓,成为我第一个爱好的体育项目。这就是因为通过拥有球拍有了打球的体验而带来的。
曾经有一句名言叫:失败是成功之母!
运用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这个说法有问题的。应该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只有切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调动身体的感受,才会更加有信心争取更大的成功。
要做好一件事,光在意识层面想是不行的,要用身体去体会,自己曾经有过”巅峰时刻“最好,和做到的人在一起也是快速获得体验的一种好方法。
而且不仅是具体的行动,就是学习也要有”被触动“的体验。在写见感思行卡片的时候就多次体会到”被触动“的感觉,知识点开始长到大脑中了。
以上是自我期待,那么你父母从小对你的期待是什么?
假设我们把来自外界的反馈都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会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这面镜子叫做权威。
不可避免的是,最初养育我们的人,像父母,是最最重要的权威,他们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就成了我们最初的命运。
这里有两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情况:
我最小的亲叔叔三个孩子,最小的是儿子,小时候比较宠。我经常听叔叔讲:”管他学怎么样呢,家里盖了两套房子,不用愁“。结果,这孩子长大后就是不成才,还坐过几天牢房,今年喝醉酒出了车祸,现在的智力只有几岁的样子。
另一个是我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周围人就说这个孩子应该上大学。父亲在我3周岁多请他一个朋友教我认字,不写好布置的作业任何人勾引我去玩都没用!上学后成绩一直很好,心里也想着要上大学。虽然后来上中专,但还是通过自己努力上了大学。并且一直认为自己是要吃文化饭的。
以上这两种情况可以用下面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来说明: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在一所小学做的实验说明了权威期待的巨大力量:他从1-6年级中随机抽选出一些学生,数量占20%左右,作为“最有前途的学生”交到校方手里,并嘱咐要保密,不然实验会失效。8个月后,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职欲都变的更强。
看了这段文字,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话:
你知道什么?
过去(很不屑的口气),这个都做不好。我还不比你知道!
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
我们家小勇身体不好。
还有就是母亲很少照镜子,很少梳妆,很少买新衣服,对她自己的身体几乎忽略。
也就是她对自己身体的忽视或者深层次的不自信通过行为与语言传达给了我,我认同了“我的身体不好(健康和整体长相)”这个说法,并且认同了“我做什么都做不好”的说法,也就不敢主动做事。而学习好只是证明“我还可以”的一个通道。但整体上,我没有得到“母亲相信我”这个肯定的事实。
现在我自己开始慢慢觉知,内在的父母也和善很多。我开始建立起”我是好的“的底层认识,身体也是,学习能力也是,慢慢的,自信心开始变强了。
罗森塔尔效应还可以用到什么方面呢?
1,现在我自己也是别人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好时会鼓励,表现不好时会打击,现在知道,自己作为“权威”,有着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有一个说法:孩子如果能从父母那里获得5000次夸奖,那么他就能获得自信。所以,请尽量多夸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2,如果是老板,也请不要吝啬你的夸奖,这是最廉价又最有效的激励。
3,007创始人覃杰一直说:鼓励需要智慧,泼冷水简单有没有风险。这句话本身就很有智慧。在007写作群也要多鼓励别人。
4,生命中遇见的人,有可能就要鼓励,因为你的一句话有时能影响甚至会改变一个人。成人达己!
5,自己也需要多鼓励!
对孩子有了积极的期待,TA就会变的卓越吗?
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什么是满满的喜欢呢?
就像热恋中的男女,看对方什么都是好的,想着TA的时候就会露出笑容。也就是,不仅喜欢TA的好,及时给与赞扬和鼓励;也能接得住TA的坏,给与包容与理解,与他一起成长。
我自己从母亲那里几乎没有得到过”满满的爱“,尤其小时候,严厉批评责打居多;虽然在父亲那感受到一些,但他常年不在家,即使在家,也鲜有陪伴,这也难以算上满满的喜欢,也因此我的自信心一直不足,少了被爱滋养的感觉。
当我做了父亲后,对于第一个孩子,我自然的做到了满满的喜欢,虽然在她小时候我也经常在外,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陪她,对她的反应给与积极的回应;她的成长很天然,生命力伸展的完善;这里可能有一个逻辑,我把她当成了我的妹妹,因为妹妹和我同样,没有得到过”满满的喜欢“。
而对于第二个孩子,在他出生时,我就没有十分喜欢,在意识层面是有积极的期待,但在他成长过程中忽略的时间居多,而在他调皮不听话时,责骂甚至体罚。也因而他的成长就不顺利,经常出现消极情绪。
这里也可能有一个逻辑: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用母亲对我的方法再对待他,觉得我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你理应也这样。
在去年学习了这个专栏后,我觉知到了这些,开始慢慢的改变,试着从心里喜欢他,能接纳他的不好。这个过程很不容易,很多时候还会转到以前的逻辑中,父子关系时好时坏。但潜意识被呈现,改变一直在,在今年这半年,情况逐渐好转。
为什么表面有积极的期待,行为上语言上还是跟不上呢?
在进一步的心理探索中,我发现这里确实有很重的”自恋“存在:我比你好,我是正确的!可能是同性竞争,可能是小时候自己的成长模式,导致自己想要有更优势的存在。
这一点不仅在育儿上,在很多强势--弱势关系中都会存在,比如夫妻,很多人在热恋中能接纳对方,但处久了,一方总想占上风,有优势感;比如上下级,即使是自己花钱雇来的员工,理应期望他们更出色,更优秀,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效益,但往往在员工做好时漠视甚至打压,而一旦做不好,就极尽批评挖苦,为的是显示自己的”相对优势“,制造优越感。
如果你是处于强势一方,看看自己有没有给与弱势一方真正的积极期待,也就是”满满的喜欢“;如果你是处于弱势一方,观察一下强势一方有没有给与你好的积极期待。
如果是前者,你要觉知,要改变;如果第后者,你需要分析抉择。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影视剧?
我们都喜欢看戏,每个人也都有一些特别喜欢的电影、电视和小说。在看戏的过程中,表面上你是在看别人的戏,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你最喜欢的“别人的戏”,很有可能也是你自己内心戏的剧本呢?
前年大专同学建了微信群,了解到一个同学已经医学博士毕业,我是心生羡慕;每每听到哪家孩子高考成绩出众考上某某名牌大学,内心就生出几分敬佩;得到专栏现在几个主讲者年龄都和我相仿,他们的认知和成就斐然,非我所能比肩,心里就生出一些失落。
大专毕业后,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前途不大,也没有兴趣再继续深造下去;同时又觉得转学别的专业有没有能力,于是就随波追流碌碌无为。
到近四十才恍然醒悟,羡慕钦佩别人这些成就就是自己内心也很想要,只是自己信心不足,又对长期失去耐心,所以现在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现在是种树的最好时间!这两年也一直这样保持耐心,坚定的在践行。
特别喜欢看电影《申肖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在绝境中心存希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狱霸牢头斗智斗勇,花了19年的时间用一把牢友认为“600年才能挖出一个隧道”的榔头最终挖出一条自由大道,带着用智慧换来的典狱长的部分不义之财逃出森严的监狱,奔向了自由的新生活。
我没有现实的牢狱桎梏,却是有思维的高墙,电影精彩,也非常有启发意义,想要过上自由精彩的人生,就得靠自己,不断提升团认知、打破再重建自我,挖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自由大道!
《喜剧之王》中的周星驰,一心热爱演戏,不管多小的角色也认真去演,哪怕只有几个老弱病残的观众,也当成大戏在演,最终获得当红明星的青睐,又抱得美人归。
人生只有一次,不要总是做观众,在评头论足中过意淫的生活,而是要觉知觉醒,做生活的主角,再烂的戏也比永不上演的戏好上千倍万倍。
下面讲讲认识自己自传的三个方法。
1,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
2,你记忆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细节;其次,童年记忆中影响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细节。(也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梦,或者一直在做的梦。)
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事,就是你的生命隐喻。如果看不破这个隐喻,你的生命就会一直在打转。
在这个认识自传的方法中,关键的不是事情,而是在这个事里,你的情绪情感,还有你因为整件事发出的心念
3,完整地观察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的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
最佳的观察对象,是一段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或者是一段重要的事业。
通过截取一个完整的关系发展过程,观察它从出生到死亡,就相当于完整地观察一次我们的人生脚本。
只有来自自我2层面的心念,也就是那些图像式的痛和爱、憎恨和憧憬,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图景来。
加尔韦:
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这里的自我1就是头脑我,也就是思维,受文化、教育、习俗的影响,是用文字来描述的,
自我2是潜意识层面的,是身体的本能,语言描述不全,是图像化的。
如果你真的身心一致地,勾勒了新的人生图景,那么,它很可能会成为你新的自传。
这个时候,你就不是在重复你童年的人生脚本,而成了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佛家说大彻大悟,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每个人都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而上面的三个方法就有可能让我们看清楚自己在童年时期写定的人生脚本,觉知后就有可能重新写就,这真是好了不起。
看完三个方法,我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1,墓志铭:我现在想到的是:这是一个真实活过的人,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以前的40年,我活成了一个虚假自我,以别人的价值别人的眼光来评判自己,压抑隐藏自己的生命力;现在觉醒了,在接下来的生命中,做自己,伸展生命力,活出真实的真诚的自己。
2,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父亲请人教我认字,我非常认真,即使有人勾引,也要把作业完成再去。我很喜欢学习、喜欢成长的感觉;同时,对于分配的事务,倾向于把它完成,属于听话的那种。
成长、听话,这个可能是我的生命隐喻,但这些年成长被忽略了,自己就感觉很焦躁;听话也让我被压抑,大大忽略了选择大于努力的重要性,且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觉知就是改变的开始,人生脚本现在要自己去修改。
3,观察最重要的生命事件:在四十周岁的前夜,我写了一篇初恋的回忆。在这段关系中,最初我认为没有结果,但又在她喜欢我的氛围下进入进去,自以为能控制住自己的情感,结果是没有结果.
当时与她在一起,快乐是有,但总会陷入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毫无能力,在世界上就像一个浮萍毫无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这种感觉也演变成了一种恐惧感,让自己没有根。
渴望关系、不会处理关系、被动式关系、对自己对人生没有长期的把控感、投机取巧、缺乏独立思考、拖泥带水等问题非常明显。这方面的觉知还要继续加强,生命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显现。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想要真实的真诚的活,就要有勇气去觉知自己,发现童年的人生脚本,就如《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自己面对的全世界都是虚构的、自己的生活成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直到他越过那道墙,发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被搭好的舞台。
同样是演戏,我们要自己搭台,写、唱自己的戏,而不是一辈子被设计、被推动。
认识了自己的自传,怎么读懂它们呢?
武志红老师教给我们一个借鉴佛教“四念住”的方法:即身体感受、情绪情感感受、思维感受。具体的方法有五点:
1,“具体化”回顾
先回顾这个事件中的细节,它发生的具体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具体是几点钟?回顾地点,周围都有些什么东西,它们的形状和色彩分别是什么?你还可以回顾一下这个事件里的人物,一样也是越细致越好。
为什么要做这个回顾?这是为了让自己回到当时的情景中,你越是能回忆起更多的细节,就越能全方位地回到当时的时空里,并唤起当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2,探究感受
当具体化完成后,你会陷入到当时的状态后,会发现,你的内在活动有太多东西,这时用四念住的方法,问自己三个方面的问题:
我的身体感受是怎样的?这可以更具体化,譬如我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分别是怎样的,还有我的内脏感觉等等各种身体感受。
我的情绪情感是怎样的?我有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悲、恐、惊,我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等等。
我的思维是怎样的?也就是,我在想些什么,特别要注意,我有一些关键性的想法出现吗?
3,不带评判的去觉知
观察自己的时候,保持“法念住”,也就是中正、不带评判地去觉知,这份观察里出现怎样的东西,就是怎样的东西,不修改,如实如是。
并且始终保留觉知者的视角,无论当时的身体感受、情绪情感和想法多么强烈,都不要把它认为是“我”自己。
这个原则,缅甸一位高僧称之为“流动,而不成为”。就是让一切感受与想法流经自己,不压抑不克制,任其自由流动,但不去认同。
4,慢慢来
当觉得碰触到自己特别不愿意接受的身体感受、情绪情感和可怕想法时,可以让自己停下来。
一般来讲,我们防御的,主要是不愉快的体验,我们把不愉快的体验和自己的意识隔离,所以导致了潜意识的产生。体验,在心理学的范畴中,就是分为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
深入潜意识,就会真切碰触自己体验的历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着急,只能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来。
5,找专业的陪伴
专业人士,可以是心理咨询师,可以是佛学人士——但必须是有实修的,如果只是把佛学说得天花乱坠,但没有实修过,我建议不要跟随。
还要注意,轻易不要找自学成材的,而是要找在一个体系内得到过系统学习的,无论是佛学,还是心理学,都一样。
因为人性探索,的确是一个深渊。我们知道那句著名的话:你注视深渊时,深渊也注视着你。独自进入过深渊的,有可能是大牛,也有可能走火入魔了。
人是情感动物,为了好的存在,经常选择把悲伤、痛苦的记忆忘却或压抑,但它们一直都在,只是进入了不被轻易察觉的潜意识,并且在影响这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而且常常让我们的生命陷入不断的轮回中。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觉知它,读懂它,而但伤痛被看见,流动起来时,就可以被疗愈。
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为了真实真诚的活着,不断的运用四念住的方法,觉知觉悟自己。
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那些可以帮助的有缘人,但要牢记,只要引领,不能代劳!要相信,每个人自己都有能力读懂自己,自己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
全篇的总结:
外在命运的概念破掉,看到了内在力量决定命运;自我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权威期待的力量;积极期待与消极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放空头脑、身心合一的巨大价值……
同时,我们还会看到,自我期待、权威期待、积极期待、消极期待等等概念,其实也都存在价值,也都非常有说服力,能说明人性的一些运作规律,所以你又不能简单地去否定它们。
人性如此复杂,我们的确找不到一个简单的原则,只凭借它就能活得无往而不利。
如果有,我认为这个原则是,尊重你的感觉。可一进入感觉你会知道,再没有比它更复杂更难以琢磨的东西了。
一个月的专栏学完了,对于“命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没觉知的生活是被“命运”推动着的,很多时候在“强迫性重复”;觉知后的人生就可以由自己主宰,写就自己的英雄之旅。
有句话说的好: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潜意识又是最隐蔽,如同在深渊之中。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可以安全的到达,找到隐藏着的那个我。
“不加评判的觉知”就是一个很好的心法,冥想或安静的回忆是一个好的路径,不断重复的事件、常说的一句话、痛苦不堪的历史记忆、记忆最深刻的事件、甚至你特别喜欢的影视作品等就是一扇门,慢慢去寻找、觉知,那里有最真实的你。
知人易,知己难!在寻找自己、成为自己的道路注定是少数人走的路,但非常值得。坚持走下去,你的人生将由你自己主宰,你的人生一定很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