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拖延不等于立即就做,而是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做。
但我们很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制定非常细的计划,然后严苛地把每件事情都按照计划去实施。
也许前一两天你确实能做到,但是过了几天你就会发觉难以持续。
我曾经就做过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一天早晨计划:
6:00起床
6:00~6:10洗漱并同时听书
6:10~6:30健身并听书
6:30~6:45吃早餐同时听书
6:45~7:15刮胡子、护肤、养花
7:15~8:15写作
8:15~8:30计划一天的工作
8:30~8:40收拾东西,准备上班,同时听书
8:40~8:55上班通勤,同时听书
8:55~9:00打开电脑、泡茶,准备进入工作状态
看上去很完美,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这里面有个重要原因:
人很容易受“破窗效应”的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跑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结果停在布朗克斯区那辆车很快就招来出现第一组“破坏者”,那是一家人,母亲清理车厢,父亲拆电瓶,儿子搜刮置物箱。然后,来来往往的路人,都停下来拆走车子上任何值钱的东西。最绝的是,最后一位“破坏者”在有系统地拆卸后,成功偷走了整车。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人们路过、开车经过它,看着它,整整一个星期,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它“下手”。
我自己在美国租车自驾游时也有深刻体会,车停在那些中产阶级居住的小城市或小镇上,包括帕洛阿尔托,都没碰到问题,但在以砸车窗偷窃著称的旧金山市区,我们的车窗就被砸了,车内财物被盗窃一空。
那么,以这项实验为基础,学者们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不仅对于社会,对于个人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一直在按照计划做事,他一般也有动力把这个美好的状态一直保持下去。但如果出了一点小意外,一旦有第一件事他没有按照计划做,他很可能就会自己对自己说,反正计划已经打乱了,后面再按照计划做,我也无法达成完美的一天,不如就此放过自己吧。
所以,如果计划的时间切得那么细,一旦某些事情在自己计划好的时段没有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从而放弃整天的计划。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比如原本打算造成洗漱10分钟就够了,但是可能今天肚子不舒服,洗漱时多花了几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