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就像水晶,玲珑剔透,晶莹润泽。可是又特别的脆弱。
今晚重温《放牛班的春天》,依旧感慨良多,所不同的是,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候我自己还是孩子,而如今重温影片我已为人母亲。记得当初看完故事,我觉得马修老师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启蒙和点化了那么多学生。可是如今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我突然意识到,故事只是故事。
也许那些孩子是幸运的。他们在糟糕的境遇里遇到了马修,一位有才华又有爱心的老师。可是,如影片结尾,马修被辞退,就算世俗的校长也被举报辞退了,他们最终是否还能遇到马修一样的老师。我想很难。毕竟他们,仍旧还是未塑好型的娃娃。即便在马修的领导下暂时有了方向,可是指明灯走了,再来的领导者如果是前校长一样的人呢?
就如同那个最终被放弃而误入歧途了的蒙丹。劣迹斑斑的他堕落到无药可救的过程中,我想,在那所学校里每一个人都是助力者,包括马修。因为他的心被扭曲的过程,所有人都是旁观者。如果,有人肯为他洗白冤屈,拉他一把,有没有可能他不会去放那一把火,那一把火烧掉了他自己的人生,也烧掉了马修构筑的梦幻国度,将所有孩子拉回了现实。
马修走了,领路人走了。剩下的孩子终归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人生。因为对他们而言,音乐只是他们在泥沼中挣扎时候偶然逢到的甘霖,雨过天晴,他们却仍旧走不出沼泽地。也摆脱不了泥淖。
说白了,那些孩子他们没有天赋,他们只是普通的大多数,只是在特定机遇的合作中,拥有了特别的力量,而他们最终会成人,也将走向不同的人生。音乐于他们而言岂能是人生的重头戏。最终他们也会回到自己的位置。为生计奔波。因为,影片到最后也不过是只有一位佼佼者被音乐学院录取。一位幸运儿被马修带走。
所以,我说,影片原来并不是批判棍棒教育,也不是褒奖鼓励教育,当然这也是其中一方面吧。我想,如电影里那首歌所咏唱的“希望“。影片,最打动人的就是有无数马修一样的的真正教育者,在践行着希望育人的真理。他或许就在我们身边。他或许就是为人父母的你我。
不论是因材施教,还是鼓励信任,不论是棍棒教育,还是金规铁律,对孩子们而言,都不及播撒希望更有力量。就算马修走了,他们也许仍旧遇到严厉不负责任的老师校长,可是他们的心已经见过美好的模样,知道自己有了变好的可能,这就是马修所播撒下的希望种子,这些种子最终会发芽,不论是长出参天大树,还是开出娇艳玫瑰,他们的人生,就算被迫跌落现实,也有了向善向美的可能,也有了改变的希望,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