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某些大V的视频号和名人访谈上,看到他们在提倡要追逐内啡肽,远离多巴胺。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多巴胺会鼓励人放纵欲望,只能带给人短暂、廉价的快乐;而内啡肽有助于克制人的欲望,除了能提升人的驱动力和耐受力,还能在持续激励的作用下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
为了响应公知们的号召,我开始关注一些和多巴胺、内啡肽有关的科普文章。毕竟最近的体检指标不容乐观,除了看医生听取专业意见外,我也在反思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可能对健康造成了哪些不良的影响。没准儿能从这类神经化学物质上找到解决健康问题的关键法门。
我在科学百科和大辞海上查了一下,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大脑分泌的神经化学物质,前者在控制运动、情感思维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而后者除了具有镇痛功能外,还参与调节体温、心血管活动和呼吸。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一本详细介绍多巴胺的书——《贪婪的多巴胺》,分别从生理层面和宏观层面对多巴胺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让人既了解它的“坏”,也了解它的“好”,从而更好地利用它来挖掘自身的潜能。
这本书指出,内啡肽是“当下分子”(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是在大脑的喜欢回路中起作用;而多巴胺是“预期分子”,是在大脑的欲望回路中起作用,跟快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是快乐的制造者,而是对意外的反应,即对可能性和预期的反应),但它的影响力比“快乐”要大得多。
书中提到多巴胺的好处在于,能够激励我们生存和繁殖,以及最大化利用未来的资源,追求更好的事物。多巴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作为一个预警系统,提醒我们留意任何能帮助自身生存的事物。它能驱使我们克服复杂情况、逆境、情绪和痛苦,以便掌控周遭的环境。
但多巴胺的坏处也非常明显,这应该就是不少知识大咖们提醒我们要尽量远离它的重要原因。它作为“预期分子”,不会满足于某一个标准,追求也永无止境(拥有是无趣的,只有获得才有趣)。它能战胜理智(一旦被它掌控,就要跟随它的步伐),让人不顾一切地实施最具破坏性的行为。
正因为多巴胺的欲望回路很强大,能将注意力、激励和刺激集中起来,才能对我们做出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当欲望多巴胺压制了大脑中更理性的部分时,我们就算知道做出的选择并不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也无力抗拒,任凭自由意志屈服于某种强烈的及时行乐的冲动。在多巴胺的副作用下,我们很容易对某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事物上瘾,甚至会毁了自己的生活。
对照书上的内容,我反思自己就是被“欲望多巴胺”绑架,才经不起美食的诱惑,吃了太多高糖、高盐、高脂的东西。当身体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吸收和积累,最终会在体检指标上反映出相应的结果。
也许是多巴胺的欲望回路确实强大的缘故,哪怕我很早就知道三高食物对身体有害,仍然难以管住自己的嘴,并且还存在侥幸心理,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每天多运动,维持好体重,身体就不会出现大的毛病。
从抵制不良诱惑这个层面来看,我们确实需要远离“欲望多巴胺”,并且过多的多巴胺还会导致精力旺盛的痛苦。
好在大脑作了两手准备,让多巴胺之间相互对抗,在产生欲望的同时,也产生了控制,使其通过不同的大脑回路来产生不同的功能。
比如中脑边缘回路的多巴胺会产生冲动,让人头脑发热,就是欲望回路(结束于大脑中激发兴奋和热情的部分)在发挥作用;而中脑皮层回路的多巴胺会产生计算和规划能力(控制各种情况的手段),让人冷静,则是控制回路(走向额叶这个大脑中专门负责逻辑思维的部分)在发挥作用。
当我一旦意识到放纵食欲的严重后果,不得不强迫自己在饮食上保持克制时,就需要“控制多巴胺”提供能量,来帮助自己超越“欲望多巴胺”的诱惑。
并且,“控制多巴胺”还能够利用“欲望多巴胺”提供的兴奋和动力,评估选项、挑选工具以及制定策略来获得想要的东西。只不过“控制多巴胺”也有副作用,会让人只埋头于奋斗,无法体会到当下的快乐。
不管是“控制多巴胺”还是“欲望多巴胺”,除了在生理层面影响我们的欲望和行为外,还在宏观层面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它既能给予我们激发欲望的动力,也能给予我们控制未来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效应的配合又进一步带来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力。它使我们有能力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环境,甚至改变他人。它不仅能让我们统治世界,而且能让我们创造新的世界。
按照书里给到的方法,如果要更好地利用多巴胺的正面效应(促进思考和探索),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培养特长(精通某种技能)或者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平衡多巴胺和内啡肽),并且将智力刺激与体力活动结合起来,在改善心情的同时也能增强成就感。
由此可见,多巴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能产生渴望和满足,也能产生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智慧。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它,毕竟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