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
对于美感的愚见

对于美感的愚见

作者: 龟儿_573a | 来源:发表于2017-10-26 10:55 被阅读43次

    我不想狂妄地说“我认为美就是怎样”或者是“美就应该是怎样的”,因为正如柏拉图所说,“美”它是一个普遍性的理念,它是整体,是一般,具体的事物只是它的分有。对于“美”这种宏阔的观念的认识,我认为最妥当的就应该停留于这一具有开放性的层面上,正如很多东西一样。我想,美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理念,它本就无法被人准确认识,我们找得到的,应该是“什么东西或者怎样情况下使我们产生美感”中的那个东西和情况以及“美感”这一感觉,最多在这些经验上总结出一些让我们感到美的东西的共性并试图去复制。如果非得要谈美,我也就只能说说让我感受到美感的某些情况,谈谈我所认为和感受到的美感。当我感受到美感时,它就会伴随着心灵的触动或者是一种感情的激发,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最多只能给我带来暂时的感官愉悦,只是内心的感动也就只能使我眼眶有一时的湿润,所以它们并不是美感的全部,自然也不能被单独认为是美感。那么我所感受到的美感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我能感受到美感呢?下面我将主要借助最近所看的一些影视作品,谈谈我从这一领域而来的对于美感的所思所得。

    按照大众的审美取向,只要是感官上得到愉悦和享受的东西,就会被称之为“美”,比如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女神”,也不过是“美女”这个词过度使用后的变形。但实际上,外观上令人赏心悦目最多只能说是漂亮,这都是形体上、外部结构上,技巧上的东西,可以被复制、量化,正如我们可以靠化妆和整容使自己的外貌变得令外界觉得满意。相似地,电影可以通过直接拍摄漂亮的场景,挑选养眼的演员,花重金在服饰装扮上让我觉得画面好看,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够琢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我觉得这个人文笔不错,流行歌曲可以通过一些唱歌的技巧使我觉得悦耳,但这些都不足以真的让我觉得美,而且这种漂亮是比较低层次的。如果一个被审美的东西仅仅只有这些空壳,也就是些让人消费一遍的商品,它们固然会使我在感官上得到一些享受,但很快也就被我遗忘了。

    而若单单只是试图给予观众们一些情感或者情怀上的牵动的话,就像是一个被戳破的水球,感情倾泻殆尽,也就罢了,这也是一些言情和讲青春的作品尽管畅销赚钱但是很快就会如在浅滩上的字眼那样被浪潮抹去的原因。

    如果说这两者能够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的话,这个作品已经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作品了。比如说最近大家比较热捧的一部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就是拍摄的画面不错,演员们长相虽然不是特别精致但是都挺有灵气的,故事娓娓道来,节奏感把握得挺好,结合了我们80、90年代的人往年的一些回忆的要素,角色的设定和背景的选择比起《小时代》更接地气,将一段纯洁的恋情摆在了观众面前,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调动起众人的的感情。然而,这样的作品格局比较小,并且给我一种投机取巧的意味,因为它的卖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勾起人们的回忆和迎合大众对于某种理想化的纯洁恋爱的非健康三观罢了。但是,不靠炫技以及一些低劣的炒作,演员形象又符合片中角色的气质,演技也能够表现人物情感,能好好地像这个片子那样讲故事的片子这年头也不多见了,这也说明任何艺术作品若在创作之时功利性太强,必定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感。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能给我们呈现出一些人情美,它打通了影片以及观众之间沟通的道路,而这条路就是情感。我认为一个作品如果说好,肯定是因为它能够如此,在于作品与外界的一个“通”。但如果说只做到这一步,它就会像一款清香却不久留的香水,香水是香没错,但依旧缺少一股固定剂和升华剂,让人难以久留于心或者使人有所启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感情的激发。

    以上的种种我只是想说明如今一大部分人对于美的定义或者是美的感受即审美取向大概也就这几个方向。但是我觉得如果大家所认同的美只停留于以上几种,实在是令人觉得惋惜,不是我认为这两者不好而对此有所排斥,而是因为如果仅仅只有感官上的愉悦、情感上的牵动,而缺乏一些灵魂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作品在主题上不够丰满或者深入,这个作品依旧不能让人感受到美感或者说那种美的感觉不能持久。我如果能够感受到美感,那种感觉会是一种感情上的升华,比如说《和你在一起》当中里面的边缘人物就被塑造得比较饱满,刘成既是一个憨厚老实充满着爱的父亲,但为了让儿子成功不顾儿子的意见给他换了位事业成功的导师,放弃了有才华且对音乐一直真诚的江老师;里面的莉莉既是一个靠出卖色相营生的女人,但同时也有情有义,豪爽仗义……这些人物都是充满魅力的圆形人物。电影里面既有在我们看来比较正面的人物,也有巧用心计的人,比如说里面的余教授和林雨,单单是角色的塑造,就给观众展现出了一幅多彩的世俗人情画。其次,里面边缘人物的无奈,比如说江教授因为世俗的法则而变得颓丧,刘成为了自己的孩子到处给人点头哈腰,做着辛苦的苦力活等等,反映出了尽管中国已经走出封建社会,但是等级、社会阶层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体制,都会牢牢地钳制着出身不够幸运的人。所以,刘小春作为电影中那些在现实中挣扎无望的人的希望,他的才华,他的真性情,对于小提琴的热爱,也是导演以及观众们对于人生的一种憧憬吧。这就能在主旨上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了这一升华,使美感变得浓郁并且长久。

    这部电影不仅在人物的塑造,主旨的升华上做得比较好,在一些技巧性的方面也做得很好,比如说拍摄的镜头选择比较富有新意,而最重要的是每个镜头都能与电影中要表现的感觉契合,电影的选景大都在普通的北京民房或者乡下,却因为导演拍摄的角度拍出了韵味,比如电影开头远近结合,拍摄着主人公抱着琴奔跑的侧面,既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味,也能让人感受到刘小春对于的青春活力以及表现出小春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给整个片子的主线作出出其不意的描画。刘小春与江老师在上课时,并没有直接教授琴艺,江老师让小春先学会感受,所以镜头就转向了江老师用钳子挪动那内里发着红光的煤炭,江老师给小春一杯热茶,热茶是用青花瓷装着的,杯子上冒着白烟……这种具有节奏感和美感的视角,也只有有心人才能留意到。那又比如说刘成和刘小春告别的那一部分,是透过有窗花暗影的玻璃拍摄而成的。一般这种感情戏,导演都会给演员们来大特写,让演员们的表情和动作一览无余,但是在这里导演并没有这么做。隔着窗户去看着对父子,就像一个人在远处偷窥他人,有着一种隐秘感,胸头也会发闷,这就跟电影里的气氛契合了。另外,这个远镜头将两个演员的动作和大致的神情都包揽在了镜头下,此时此刻,曾经有间隙的两父子无法面对面地说话,都只能偷偷地在对方看不见的一面抹眼泪,哽咽着,在后面的父亲更是局促不安地到处转悠,这种非正面的镜头也恰巧表现出了这两个人物“隐藏”的状态,同时作为观众,我们也能看到全景,表较全面地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因为如果是大特写或者一些正面的拍摄,那种感情的隐晦、深厚就无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导演这些镜头的选择可谓是煞费心思,匠心独运。这些镜头既让人有视觉上的享受,也能跟影片里所要表达的东西作出和谐的连接,这就给人一种有层次的美感,也是一种“通”。

    当然,因为选取了小提琴的元素,所以整部影片都伴随着小提琴的琴声,这也让人在听觉上获得了享受。然而,要说是让人获得震撼的演奏还是出现在了影片快要结束的地方,那里刘小春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琴声里就掺杂了复杂的感情,让人不禁内心受到触动,这里,又显现出导演对于音乐乃至于的一种艺术的探究。

    总的来说,一个作品之所以是艺术,能不能够给予人美感或者说给予人美感的强弱程度,并不在于它的选材或者是元素的揉捏,而是在于它能不能够将情感、主题的升华这些内在的东西即作品制造者们的用意与形式做到有机结合,给人一种自然完满的呈现,从而再打通与观赏者们的通道,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如果作品本身是比较完满以及谐的且能打动人,就足以给人带来美感,只是完满程度的不一给予人的美感不一罢了。

    换句话说,除了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有部分能够让人可以琢磨,如果无论从作品的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出耐人寻味的地方,再加上情感的牵动或者精神上的激发,美感就会自然产生。只要这种协调做好了,作品的各要素也余味无穷,那么尽管是品味着作品的某一部分,都会觉得趣味无穷,产生美感。当然,美感也有分类,《和你在一起》就是一部人情美、试听美、精神美皆具备的作品,三者的结合,让人觉得既有一种整体的美感,部分也具有美感,而不仅仅只是感官享受或者感情的触动。

    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指向和呈现方式,也许它们并不一定是指向美感,所以我得强调我得此番言论只是针对美感这一标准而说。美感也是复杂的,众说纷纭,所以我也要强调以上只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愚见。但,这就是我在某些情况下所能感受到的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于美感的愚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bh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