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者联盟 男性学习榜样 虞舜
富足者联盟 女性学习榜样 舜母
今日与网友对话,网友说:“.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是舜帝.孔孟三人.舜帝陵碑文上有儒家鼻祖的铭文.舜帝的五德<舜典>是儒家思想源头.”儒家思想算舜帝 ,我觉得好像早了一点!文治武功还在盛唐!宋就是自废武功!所以没有武功的文化就是靡靡之音的亡国文化啊!儒家思想也是继承了上古文明,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儒家自成体系,不好随便据某一点确定他的源头在哪里!如果太牵强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了!我也没有完全否定儒家文化,对此我已经有专门的文章论述!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人想用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笑话!南宋就是殷鉴啊!仔细一研究我还真发现了大问题!我发现儒家文化压根就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而是对中华最优秀文化的扭曲!我的疑问有这样几条,通过一一研究获得的解答告诉我——变态的儒家学说压根就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源代表!
(一):“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儒家之谬传祸延华夏千年!
虞舜“德圣”的主要体现
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虞舜(舜帝),是我国由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时代向夏商周三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位圣君,以贤德孝行著称。《尚书?舜典》称:“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ZXL1968:所以非儒家一家来源于此)
郦道元《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曰:“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上虞作为虞舜的出生地,除了史料的记载外,更有虹 村、象田、石棚、舜井、舜江、舜庙、舜桥等众多舜迹遗存。
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综合史料和传说,虞舜被推崇为历史上道德最完备的帝王,其“德圣”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孝感动天。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丞丞,又不格奸。”
2、厚德载物。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
3、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ZXL1968:儒家是讲等级的!这就是儒家谬传中华文明的罪证!)
4、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言:“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枚。”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
(ZXL1968:民主政治,绝对是民主政治!)
5、惩治奸佞。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载:“……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ZXL1968:儒家可是刑不上大夫啊!)
6、以德化人。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流宥五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ZXL1968:这个以德服人与现在所谓儒家学者说的以德服人一样吗?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老祖宗是扩张中的以德服人,让四方归顺,我们现在是别人占我们的地方,强奸了我们的老婆,打了我们的儿女,老佛爷就是念着以德服人让强盗在我家园肆意横行!儒家的以德服人,他妈的就是糟蹋了老祖宗的“以德服人”!老祖宗的教诲让儒家歪曲几千年,一至于斯,痛恨啊!)
7、扩大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到长沙,颛顼时疆域南到长江南沿,尧帝时洪水泛滥,三苗趁机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边疆域直到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ZXL1968:这和儒家具有本质区别!看来我们的老祖宗真的非常英明!看来我中华文明从源头上就不是保守的文化!是后来得儒家把国民教化的懦弱!)
8、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鼻祖。
(ZXL1968:儒家之事君的道德可以在比如尽孝等其他道德的前面,而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并列关系,这其实导致了为事君做官可以不要其他道德的陈世美这样的小人出现!其实我们文明的源头是非常讲究亲情的友爱,正是儒家学说生造出了一个“三纲”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三纲中的所谓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从而破坏了传统、自然、和谐的亲情道德关系!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三纲”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在这样的条条框框下面再谈什么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就没有任何约束力了.实际上古代哪个臣子可以约束天子的?一旦 君、父、夫不做出表率的样子不仅没有人可以管他们儒家的“三纲”也不许你下面的人管,这就是百姓盼明君而不是行平等人权的思想祸根!)
9、禅让帝位。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
(ZXL1968:看来,儒家没有继承道德始祖连皇帝都可以轮流坐的民主啊,孔子维护那个封建等级的世袭制而不是举天下之贤任能,难道这样歪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可以代表中华文明吗?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华有世界最早的天下为公的民主政治!)
除上述九方面“德圣”以外,舜还开创了中国官吏考核制度,如《尚书》云:“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如《尚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二)从虞舜文化的基本内涵看儒家文化传承中的为祸!
关于什么是虞舜文化,就其本元意义来说,近几年来专家对此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舜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处在文明成立并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舜帝的“明德”思想集中体现为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舜帝是道德文明的鼻祖,虞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
(ZXL1968:而儒家思想的核心虽然也有“仁”和“孝悌”,但是实质已经完全不同 儒家“仁”和“孝悌” 虽然看似起源于虞舜之道,但加了一个“三纲”就让儒家的所谓道德思想完全从平等的道德观,面向全体的道德约束变为治下不治上的具有欺骗性的伪道德观,我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完全歪曲了虞舜思想,尤其是民主政治和国民精神方面!推迟了中华民主进程达千年之久,为害甚烈!)
虞舜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重德治,以伦理道德作为维系社会道德的根本。舜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鼻祖,重德治是虞舜文化最核心的所在。舜毕生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在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重道德修养也直接造就了许多气节崇高的民族英雄。
(ZXL1968: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中的重要流派腐儒流派历朝历代都是没有气节的投降思想的代表!)
2、重入世,主张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耕历山、渔雷泽,迁三苗、扩疆域,还是举贤任能、禅让帝位等,都是舜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崇高道德理想的体现。重入世,重以舍利取义的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刚健自强的人生态度是虞舜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与《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具有异曲同工之义。
3、重和谐,重实践,提倡“允执厥中”。舜一定程度上是行教化,以德化人的化身。行教化、以德化人,目的是为了造就人们协同的道德精神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协同性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和”不等于“同”,舜纳言从谏、惩治奸佞等,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体现。(ZXL1968:儒家思想提倡“执两用中”,即中庸。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然有人说:“中庸不等于没有原则,模棱两可,而是在某些问题上应注重权变。崇尚“和”、“中”,养成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我认为实际上
舜身体力行的行教化,以德化人与所谓中庸鼓吹的的说法南辕北辙,舜行教化,以德化人,养成了中华民族各分支民族强大的自觉同化力和亲和力,形成注重和谐、维护整体的民族精神。但是儒家强加给我们的温文尔雅、谦让宽容、与世无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与虎谋皮的所谓中庸的处世态度就是一种绵羊一样的处世态度,我们中华在历史上几次亡国、就是历史反复论证了这样的学说就是遗祸中华的鸦片!舜之后儒家当道几千年从此中华与民主绝迹就是历史悲惨的证明!)
4、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虞舜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并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包容并蓄其内涵、形态十分丰富复杂,但概而言之有三个特点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大陆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二是农业文化的特点较为明显。
( ZXL1968:儒家文化在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文化的特点 与传统文化的源头的区别也较为明显!舜是举家为国,后面的统治者一概据国为家,儒家文化就是替历朝统治者掩饰舜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们家天下的丑恶本质!)
三、虞舜精神的初步探微
“精神”,在现代汉语中有“宗旨”的意思,文化精神更是渗透到文化中的主要宗旨或主导思想,是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虞舜精神和虞舜文化的关系亦同样如此。虞舜精神,主要是指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母源的虞舜文化相对应的虞舜精神,亦可称作本元意义上的虞舜精神。这一虞舜精神以“重德政、行教化、讲求社会和谐和孝道”的虞舜“明德”思想为核心内容。
(ZXL1968:毛泽东思想更是历史的传承虞舜精神将此发扬光大!并更富包容性和发展性, 更具现实意义上的价值引导功能、心理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而 儒家讲中庸,中庸是与刚健一回事吗?显然不是!
引用: 《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执两用中”是由“执中”发展而来。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由于用适中的方法办事能符合实际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确之意;又因为用“执中”的方法处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当把“执中”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就叫做“中道”。尧、舜、禹都把“允执厥中”作为世代相传的治国方法,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坚持中道来治理国家。
孔子在继承中道的基础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样把“执两”强加在“用中”上!篡改“中”的本意!按儒家学说正因为只有作到“执两”,才能准确地“用中”,于是孔子又从“中”的对立面提出了“过犹不及”的命题。“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这是“过犹不及”的本义。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说必须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这就是“执两用中”的本义。“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乃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
下面我转载的一位网友关于中庸的笑议也非常到位:
《中庸》提到“中”的地方有多处,惟有这“执两用中”一段最接近程子“不偏之谓中”的定义,而其错误也至为明显,且拿它来辨析一番。
舜“隐恶而扬善”,则善恶为其两端明矣。则善恶的“不偏”之“中”在哪呢?在善恶的分水岭、中间线上吗?在不善不恶、将善将恶的临界点上吗?如果存在这么一个中间点,那么,它在哪又怎么把握它呢?此其一。
更严重的是,大舜没有去找那个所谓的中间点或中间状态,至少从文中没看到他取的所谓“不偏之中”,而只见其“偏”:恶则隐(而务去)、善则扬(之使光),是执其一端而去其另一端,是执一用一,而非“执两用中”了。孔子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则大舜不恰恰是攻乎异端吗?
如此理解,则《中庸》本段文字,令人莫名其妙!亦可见程、朱之非。
任何借用空间、时间的类似“不偏”的解释来定义“中”都是错误的!“中庸”后来变成了庸俗的处世哲学,即源流于此。“法乎上者仅得其中,法乎中者仅得其下”,随大流者未尝不终究沦为下流的,能不慎乎!
忽然便想到,若不明中道,有很多说法实际上很让人无所适从。人都不愿居于下流,恐为众恶所归,但老子又教人学水之就下,老人长辈们又絮絮叨叨地教人谦虚;说“枪打出头鸟”吧,又说“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等等等等,反正五花八门,“你说你公道,他说他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
“只有天知道”——不错,这便是“中”了。
天才能知道的,人哪能知道呢?所以“中庸”很难,按孔子的说法,“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何其难哉!(有人主张中庸为“均分民功”,也即分配制度要公平,却不知,连家国天下都均分了,孔子仍不以“中庸”许之,则知其谬矣。)
譬如善恶,实为两端。谁的两端?微观而言,即“事”之两端。事之发生,有善有恶,其“中”何在呢?即在此事之中。此事不作,则无所谓善恶,而有其自身的规律主宰,即所谓“天命”。事之将作,则知其“喜怒哀乐”虽未发而已隐含,此即是“中”。因此,如不能上体天道、中通人道,即不能得中用中,发而皆和也。
“凡事豫则立”,“事前定,则不困”,“道前定,则不穷”——此“前定”之“豫”,就是求其中、得其中方“用其中”也。
“隐恶而扬善”,则事已发而善恶备焉。此时怎能用“中”呢?只能用“和”的功夫,让善的因素发扬光大;对恶的因素釜底抽薪,令彼渐渐隐去不发挥作用。但这毕竟只能起到调节的作用,终非至善之境。而且,“隐恶”是生一事、“扬善”是生一事,一事又有一事之善恶,如此生生不已,无穷匮焉,则天下从此多事矣!还能是孔子称道的无为之治吗(“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见《论语?卫灵公》)?蝴蝶的翼动,其威力岂可小觑哉!
且事有可豫者、有不可豫者,能尽操于我手乎?
斯时只能用“中”!舍此无从谈无为而治。
我们知道,一人为一事。人在群中,则一群为一事,而个体之事淹矣。同理,群在国中,则一国为一事。国在地球,则地球为一事。如此推演,可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只是一事也。而一事必有其善恶!
这正是《易经》的理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我们反过来推,则无非“八卦根四象、四象根两仪、两仪根太极”,皆可归于一太极、一易也。所谓顺人而逆神,斯之谓也!用现代的系统论来说的话,任何小系统都是其上级母系统的子系统。
这时,只消对其上级母系统而“豫”其“中”,则何事不治?何事不为?“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大学》)!佛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其斯之谓欤?“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言中庸之无为也。
中庸是天道向人道的转化应用,也是人道向天道的逆推求证,互相发明,互相流通,故要拈提个庸字。庸即平庸、寻常之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岂不平常?素隐行怪,违背和德!因此,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那么,如何才能中庸呢?无它,“慎其独”也!)
(三):儒家学说发展千年一群腐儒从来没有想到从孔子失败于小儿被迫拜师中吸取教训,认真去到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自然和社会科学规律,儒家学说不仅抑制了中华民族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民主进程也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科学进步!
回顾史实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就知道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实际上是由一个一不生产二不劳动的孔子主观臆想变造出来的东西!到今天已经以讹传讹逾千年了!
尧、舜、禹作为世代相传的治国方法的“允执厥中”,其实就是要求实事求是的根据实际情况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找出正确的治理国家的办法!我们可以根据史料看出尧、舜、禹是密切联系实际的,是亲自到一线干活和指挥的真正多方面专家!这和孔子凭空的捧着一部周礼大讲所谓中规中矩的中庸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现在学习自然科学也知道,事物的变化有渐变和突变两种变化形式,按照孔子的中庸学说是不允许社会突变--也就是不允许逾越等级的事情发生更是反对推翻天子的革命发生,这就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喜欢孔子学说而后来的起义者反对孔子学说而登基后在王朝快覆灭的时候又捧起儒家学说的本质原因,因为这个学说确实有些内容脱离社会发展规律了有些甚至脱离了生活常识,一部论语就暴露出许多孔子由于在生产、生活上的众多无知导致的笑话!就说大家熟知的孔子的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吧,连匹夫都不可以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吗?不能!孔子这是没有一点逻辑常识,我都怀疑孔子的弟子们记错了!其他如《两小儿辩日》孔子项橐相问书》等等都暴露出儒家学说的没落和腐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不错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确实值得天下人称赞,这些都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孔子自己或者没有带领弟子们继续探究这些问题,认为这些事都是小事,克己复礼才是大事,去当官才是大事,这种官本位的儒家学说的危害时至今日越演越烈!
我们现在再看一下舜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贡献和开创吧:
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舜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舜担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也不迷误。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提的建议一定可以成功,已经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命。他观察了北斗七星,列出了七项政事。于是向天帝报告继承帝位的事,又祭祀了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又聚敛了诸侯的五种圭玉,选择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各位君长。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对于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举行了祭祀,然后,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协调春夏秋冬四时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音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礼节、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活羊羔、活雁、死野鸡,分别作为诸侯、卿大夫和士朝见时的贡物。而五种瑞玉,朝见完毕后,仍然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达南岳,所行的礼节同在泰山时一样。八月,舜到西方巡视,到达西岳,所行的礼节同当初一样。
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所行的礼节同在西岳一样。回来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用一头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普遍地使他们报告政务,然后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舜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举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舜又在器物上刻画五种常用的刑罚。用流放的办法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为官的刑罚,用木条打作为学校的刑罚,用铜作为赎罪的刑罚。因过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刑罚要慎重啊!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个人处罚了,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
(四)尧、舜、禹的“和”与腐儒之“和”有本质区别!
下面引用的文章表明我华夏先祖向来披荆斩棘开拓疆域,一句“舜先时也按惯例遣派大军武力征服”表明了先祖一贯首先运用军事手段开疆拓土的思想!《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这话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先礼后兵,攻心为上!“武力征伐不能服众,方行德喻教终以化民” 尧、舜、禹从来都是把武力扩张放在首位!这与儒腐们苟且偏安的求“和”不思进取的求“和”是有本质区别的!
引用:《韩非子?难一》载:“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畎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淮南子?修务训》载:“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虞舜“和”字当先,“和”以处众,让畔让渔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赖,人人择舜而居,使得“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在民族关系中,以“和”为贵,赢得了国家太平。尧时,活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一带以及江南广大地区的三苗逼进中原腹地。于是“尧战于丹水以服南蛮”。然而,三苗并未被征服,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后来,舜辅佐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才获得了南方的一时安宁。舜为天子以后,残存的三苗仍不服,舜先时也按惯例遣派大军武力征服,《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这一史实。然而,三苗不畏强暴,败而不绥,如《竹书》所载:“三旬,苗民逆命”。舜明白了三苗不能用武力征服,于是制止了禹等“请伐之”的请求。 《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吕氏春秋?尚德》记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武力征伐不能服众,行德喻教终以化民。舜帝以“和”为贵,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实现了北方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南方苗蛮集团的大融合,为古国大一统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宇宙道德中以“和”为规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把舜当成天地道德和宇宙道德的典范,其理由是舜毕生注重道德修养,以至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古人认为,天、地、人相互融通就是最大的“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做到了我们常说的“天地人和。”舜帝以自身的音乐特质创《韶》乐,歌《南风》,以诱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舜帝崇拜瑞鸟凤凰而以凤凰为图腾,以启示人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出现了神人以和的可喜局面。
《尚书?尧典》记载:舜帝对夔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临,百兽率舞,百官信谐。”《新语?无为》云:“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宋书》说:“舜即帝位,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
可见舜的道德达到了“神人以和”境界。这里的“神”指自然宇宙大法则,这里所说的“人”则包括了人的肉与灵。
舜帝“和”的思想行为以及理念,使得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灵与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相处,正如《尚书?尧典》开篇开宗明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于变时雍。”我们人类现在追求了几千年的人与自然的、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居然我们的先祖早已实现了!而破坏这个梦境的恰恰就是儒家学说维护的封建家天下,如此,说儒家学说祸害中华文明又有什么不对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