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464807/2ccfe2ee9ada1a53.jpg)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算盘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儿时父亲教我学习珠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家境贫寒,只上过几年小学,但从小就跟随爷爷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练就了过硬的心算和珠算能力,父亲打算盘不仅速度快而且算得准。五十年代,父亲后来能进供销社工作,可能与他的珠算特长也有关。
六十年代末我上学以后,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有望子成龙之心。在其他方面不能辅导我的情况下,他扬长避短在珠算方面对我重点加强指导和督促。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开了珠算课。开学前夕,父亲特意为我在供销社选购了一个很好的小算盘,并告诫我要好好学习珠算,也许将来会大有用处。那时还不到九岁的我也似懂非懂地点头。
自那以后,平时难得回家的父亲,不仅回家次数增多,而且每次回家就会了解我珠算学习的进度,检查我的学习效果,让我背珠算口诀,并随口出一些题目考我,要我边背口诀边演算给他看。遇到我背错口诀或指法不对时,就及时指出,手把手地给我示范,还不时教我一些提高运算速度的小窍门。
也正是父亲的指导和影响,让我爱上了珠算,放学回家,只要有时间就会拨弄算盘,珠算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小学四年级时,我不但能用珠算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而且能用珠算进行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速度比一些同学用笔算要快且准确。
那时生活在农村的小孩,玩具很少,算盘不仅是我的学习和计算的工具,而且也成了我和弟妹及伙伴们的游戏玩具。我经常在家里和同屋场的小伙伴或自己的弟妹比赛珠算,比得最多的就是从1连加到36或从1连加到100,看谁最快最准。
再就是用算盘玩游戏,最多的有两个,都是“一对一”在同一个算盘上玩,一个名叫“狗赶羊”,就是看谁先消灭谁;另外一个叫做“满盘”,就是看最先满盘。
学完珠算的加减法后,父亲教我自制了账簿,教我如何记账。那时生产队是出集体工所得工分、交给生产队的大粪等肥料等生产资料、生产队分给各家各户的粮油等都让我记账本上,然后在年底与生产队会计所记账目对账,便于年底结算。
到了年底,生产队的队长和会计看到我记的账比生产队的还详细准确,珠算速度快又准,后来每到月底就让我参与用珠算统计社员的工分。很快,我的珠算在生产队队里有了名气,也曾当过“别人家的孩子”,高中还未毕业,队长就希望我回队当会计。后来由于恢复高考,我有幸离开了农村。
父亲让我学会记账,也让我感受当时劳动的艰苦和家庭生活的艰辛,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的至今仍然坚持着。
我学的机械与自动化专业,那时复杂的计算都是用计算尺来完成。本以为珠算再也用不上了。可巧的是,参加工作后不久,我被选为单位的工会委员,负责宣传兼出纳工作,那里不没有普及计算器,记账算账都是用算盘,我的珠算不但发挥了作用,也曾让单位领导和同事刮目相看,工会财务工作年年被省、市评为先进。
父亲在教我珠算的同时,更教我如何做人,如何精打细算,量入而出,当家理财,过上幸福的生活。“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这是父亲常给我们兄弟姊妹说的一句口头禅。
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教我一定不要做“算珠人”,拨一下才动一下,那会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父亲教我做事一定要主动勤快,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凡事要主动,被动就会遭人嫌弃。
也正是因为主动学习,刻苦学习,通过高考,终于从生我养我的穷山村爬出来,有了体面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更是主动勤奋,任劳任怨,获奖上百次,从一名放牛娃成长为国企管理骨干和优秀的专业人才。
如今,我已退休,父亲也早已离开人世,但父亲的教诲我终生难忘,并将践行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