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是要送花的。向对方表达爱意,像他人展示幸福。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事。
前些日子,用眼过度,得了干眼症。每天眼睛干痒得难受。那两只被下垂的眼皮遮住了一半的肉球无时无刻不在用它们的难受提醒我它俩的存在,是啊,五十年了,之前对它们似乎没太在意。
看书写字,做不成;刷小视频,也不太敢。在这个人人都得了手机依赖症的时代,真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按摩、滴眼药水、控制用眼。好在没用多久,就基本痊愈了。那时候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这双眼,不要再天天撕心裂肺地喊我注意他们了。这,应该是那个时候我最大的幸福渴望,绝对来不及产生什么用它去探索世界的“奢侈”想法。
昨天,情人节。要不是身边依然有人在哭着喊着讨论这件事,我是不知道的;知道了,也觉得与我这老气横秋,只知道对儿子使劲的人毫无关系。如果弱冠碧玉,的确是该抓住各种机会好好妆点这锦瑟年华的。
对于外来文化,我从不盲从,也绝不盲目排斥。一切能给人类带来精神享受的节日,大可以对他持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态度,这也是一个民族该有的文明与自信吧。
这个节,不管过与不过,都该遵从内心,遵从二人的内心,因为他是两个人的节日。特别是人到中年,如果因为看到别人收到大捧的鲜花而艳羡不已;看看自己连声问候都没得到而失魂落魄,就有失这个年龄该有的恬淡了。
情人节来源于西方,西方文化相较于东方文化是大为不同的。西方人表达感情热情张扬,东方人表达感情内敛含蓄。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讲过他教育儿子的经历:从小时候开始,他和儿子每天都要互相说一声“我爱你”。这在西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位父亲想,从小培养,自然而然也就习惯了。他想这辈子每天都能听到儿子这句让他从头暖到脚的问候。但是,到了儿子上初中的某一天,他和往日一样对儿子说了一句“我爱你”,儿子一下把他推开了,告诉他“你少来这一套!”三个字的互相问候到此终结。什么原因?文化的差异,这句话,无法完全与东方文化契合,儿子大了,自然能感觉到,这声问候,怎么能继续下去呢?
情人节也一样,不同人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这与年龄,家庭,工作等因素有关,但绝不与爱不爱对方有必然的联系。若双方都热衷于此,大可在此日尽情享受其中浪漫,什么鲜花、烛光、礼物……都无可厚非。若两人有一人对此并不热衷,甚至完全不接受。另一方也不必过于执着,以此上纲上线,破坏双方心情,影响家庭和睦,那就太没有智慧了。
“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家庭生活更是如此。若“七年之痒”已至,整日鸡飞狗跳,每天舔舐伤口都来不及,哪还能有什么追求浪漫的心思?如果两人真的离心离德,只为了在外人面前展示家庭的完美,亦或为了给对方一个爱她的姿态,亦或是为了证明一下对方心里还有你。用什么“女人都是感性动物,需要精神上的安慰”来求那一束玫瑰,一个礼物,我觉得实在大无必要,甚至还有自欺欺人之嫌。与其追求这浮萍一样的表面光鲜,不如踏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就是因为自己在婚姻生活中追求的东西一直都是错误的,才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看惯了风轻日暖,就会渴望雨后彩虹。大抵是家庭和美,少有烦恼,才会生出闲情逸致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其实家庭生活也与人的身体一样,健健康康,和和美美的,才会“温饱思淫欲”。如此,不管是否能得到那束还插着若干百元大钞的鲜花,这份和睦都是应该被恭喜的。对那些华而不实的次要东西,持得之坦然,不得也淡然的心态就可以了。这份已在手中,实实在在,平静如水的真正幸福,才是应该倍加珍惜的。
“长-慈,夫-勤,妻-贤,子-孝”,是家庭和美的基础,也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拥有,便是得到了人生最大的财富。这是东方文化夫妻之爱,父母与子之爱,整个家庭成员相互之爱最真挚、最深沉的表达。至于其他,最多只能锦上添花,更不能取而代之。若剖腹藏珠,所求本末倒置。无论如何挣扎,也是找不到人生的幸福的。
不同的人,对事物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追求,这不必苟同。只要不断修习内心,让它驾驭自己朝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就一定能在百年旅途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