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被炒得火爆了。文章里说,要象对待自己的领导一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当然,文章并没有说要象对待什么人一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也没说父母要象对待什么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里说到了孝道。百善孝为先,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如果孩子真的象对待自己的领导一样的对待父亲,我觉得是不妥的。
文章只是在强调,子女要懂得尊敬自己的父亲,这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为什么子女不能象对待自己的领导一样地对待父母,这是由各自的身份、地位所决定了的。
最起码,这样做,会导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变得生份了。
亲情是无可替代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注定了的,它们都无可替代,不管是别的什么感情、什么关系都替代不了。
前两天,我在短视屏里看到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小女孩在吃饭的时候,一脸无辜地对年轻的妈妈说:“妈妈,电视里说,父母打孩子,也是犯法的。”年轻的妈妈轻描淡写地,若无其事地答道:电视里说的是国法,我执行的是家法。”孩子听了一阵无语。面对妈妈的狡辩,孩子虽然不宵,但也无可奈何。
我们换一个场景,如果是领导和下属之间这样对话,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们不妨设置这样一个场景:员工到领导的办公室里,平静的,若无其事的对领导说:“领导,劳动法里有规定,加班是要付加班费的,这是对劳动的尊重。”领导若无其事地回答:“你说的是国家法律,我执行的是厂规厂纪。”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想见。
所以,职场里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相处模式,并不适合用在家庭里的父子之间,母女之间。
就其原因,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种关系里,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地位不同,权利不同,该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同。
我们的古人是具有大智慧的,他们把家庭伦理关系,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夫妻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与子女的关系。古人倡导,首先夫妻要恩爱,其次对父母要敬爱,对子女要亲爱。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亲爱而不是友爱。友爱是西方人提倡的,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和人文精神。当然也不是宠爱和溺爱,宠能生骄溺会尊大。
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全家人都以孩子为中心,一起围着孩子转。这跟计划生育有一定的关系和影响,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能够有效的领会老祖宗的家庭伦理观念,或者说,我们并不是那么认可老祖宗留下来的,关于家庭伦理的传统思想。
诚然,传统文化有他的局限性,也有一些糟粕,但真正的精髓我们还是应该吸收的。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虽然糟粕不少,但精髓也有,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
现代人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家庭伦理,的确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年轻的夫妻,并不清楚夫妻之间,夫妻与父母人间,夫妻与子女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
我们都有过或终将遇到这样的情况:年老的父母有时候喜欢蛮不讲理,以老卖老,数落子女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年轻的子女就没辙了,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才好。
其实,我们有孝心是好的,但不能愚孝。是非对错是一定要分得清的,立场一定要站稳,不能无原则地一让再让。否则对方会得势不饶人,没完没了。
那么,年轻的子女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从容面对,冷静处理是最好的办法。当然,这其中也讲究说话做事的技术技巧问题。
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这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活,讲究艺术性。
说话的时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归根结底不外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至于如何运用,就靠各自的本事和技巧了。这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自身。
对待子女,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孩子无理取闹,叛逆,逆反心理严重,我们要细致耐心地开导,不能采取简单粗爆的处理方式,采取高压强制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更加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说到底,不管是对待父母还是对待孩子,我们首先要耐心细致地倾听对方的诉求,倾听对方的心声,明白对方的心意和目的,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对方心中的困惑、疑难问题。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相处模式,只要家庭各成员都认可这种模式,并且它是健康而科学的,那就是好的模式。
不要盲目西化,迷信西方的所谓先进的、科学的家庭伦理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发掘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完美家庭伦理思想观念。这比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指导有用多了。
愿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和谐美满,愿我们每一个小家庭都幸福安康,愿我们的大家庭国泰民安。
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