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傀儡效应的浅显表现
消费场所,特别是高端消费场所都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质询的场景。
比如,在西餐厅,服务员一喊:“先生”,你就觉得必须装出点范儿来,否则就尴尬不自在。
比如,在寺庙里,庙祝一喊:“施主”,你就觉得必须拿出点钱来施舍,否则就尴尬不自在。
比如,在师妹前,师妹喊一句:“师兄”,你觉得必须要有所表示,否则就尴尬不自在。
对此,意识形态质询的结果是让你觉得你是“自由”地在行动,“自由”地掏包付账,“自由”地跪舔小师妹,自由地在履行主体责任。但殊不知已经落入人家的圈套里了。意识形态质询固然满足了你对他人承认的需求,但对此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却更大。
正如阿尔都塞所说:“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行为手段或一种工具使用的人们,在其使用过程中,陷进了意识形态之中并被它所包围,而人们还自以为是意识形态的无条件的主人哩。”换句话说,所以当你还在幸幸地为自己是服务员的上帝,庙祝的活菩萨,师妹的大师兄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知道你才是他和她的奴隶哩。
二 《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前瞻预言
如果往前推一推,赫胥黎在1931年创作的《美丽新世界》中已然有前瞻性地预料到了后世的发展。在书中,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虽然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消失殆尽…在这个想像的未来新世界中,人类已经人性消泯,成为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身分、一生命运的奴隶。
管理人员用试管培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催眠、睡眠疗法、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等科学方法,严格控制各姓人类的喜好,让他们用最快乐的心情,去执行自己的被命定一生的消费模式、社会姓和岗位。真正的统治者则高高在上,一边嘲笑,一边安稳地控制着制度内的人。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区。
婴儿完全由试管培养、由实验室中倾倒出来,完全不需要书、语言,也不需要生育,而不须负责任的性爱成为人们麻痹自己的正当娱乐,一有情绪问题用“唆麻”(一种无副作用的致幻剂,类似现在的尼古丁)麻痹。所谓的“家庭”、“爱情”、“宗教”…皆成为历史名词,社会的箴言是“共有、统一、安定”。
在赫胥黎书中所写,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采用的大部分是物理和化学疗法。从胚胎开始就施行,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他们所想,所做,就已经受人影响,照着管理者给的方案去走了。举个例子来讲,管理人员认为消费不活跃,经济发展太过缓慢,在婴儿的睡梦中一直用女声重复,“衣服旧了就该仍,破了也该扔,应该随时买新衣服”就这样一直重复并伴随着化学药物的渗透,孩子们在以后长大,就会不停地买买买,一直创造价值,一直给别人劳动剩余价值,一直挥霍属于自己不多的价值来买衣服。
如果讲俩个极端的例子,狼孩儿被狼所抚养,学习的是狼的所作所为,不会用正常的人类思维,也不会有高级情感,比如怜悯,羞愧。又比如古代大家族中所培养的死士,从一出生开始就灌输你应该用自己的生命牢牢护在老爷的身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之以利,阻之以拳。我猜他们不会发出许三多的问题“我要做有意义的事,什么事是有意义的事,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事。”
在另一本《1984》中所写,人们完全没有娱乐生活,就和枯燥的机器一样。用极端暴力恐吓和束缚人们一直处于流水线上工作,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乃至于书中的俩位主人公在外野合之时,男主人公问女主人公,她和多少个男人保持性关系。女主人公回答几十个。男主人公欢呼雀跃,说就是喜欢这样子淫乱不合常规的人。人们在那般的重压之下,仅仅能用自己的身体去反抗这个社会。
而在《美丽新世界》中政府却大肆使用唆麻,性爱来使人们欢娱。王小波说过有三种低级趣味,吃饭,拉屎,性爱。三种低级趣味不是不能有,但是如果人们每天仅有的趣味就是这三种的话,我认为他们活得很没有意义,很没有自我。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前苏联是《1984》中的社会。这俩种社会看起来南辕北辙,其实论其根本,还是殊途同归。都是麻痹了大众,降低了人们的思想程度。那么多屎一样的电影还能一次次地播出来,还能收获那么多的票房,足以见得这个方式有多么成功。
三 自媒体在这场清洗中的狂欢
如今写纸媒体那种脑残言论的无外乎俩种人,第一种是蠢人,因为现在创作方便,只需要上过小学就能在键盘上打字,就算不会打,拼音不好也有模糊字检索。他们把自己所想写了出来,这种最多是得到另一些蠢人的支持。另一种就是极端聪明的人了,亚当·斯密说市场经济中有看不见的手来调控,使市场经济平稳运行。咱们说的后一种人,他们当了这看不见的手。经常看到咪蒙之流打着女权的旗号,行的男权的事,背着资本的口袋,敲着她粉丝的竹杠。
用一个标题,用几种分类,再用一个知心大姐姐的语气来给人们说“不能买买买的一生,不值得一过;我生来就不是为了完美,而是为了牛逼;看到直男癌言论,我的脏话不够用了。”
以前学习剧本写作的时候,罗伯特麦基就给我说,矛盾是故事发展最重要的东西,矛盾能让故事进展下去,能推动故事线的发展,能转换场景,最重要的是能吸引读者。这种文章第二步就是建立一个矛盾,谁和谁的矛盾?男人和女人的矛盾,目标用户要找准,比如我希望能找到阅读理解没有障碍的读者,她们想要割韭菜就得把范围扩大,这个世界,不是男人就是女人,这一分类,所有人都会被框在里面。并且不自觉地想要看看关于自己的评论。两性关系亘古不衰,而挑起矛盾之后。获益的一方便倍感幸福,骄傲。落败的一方想找回场子,去批判去战斗。前一种提供了粉丝和购物的金钱,回报了社会。后一种提供了流量和话题,回报了人们在茶余饭后的无聊。
而她们所写的文章,举例一定是我有一个朋友,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虚构性可见一斑,想说什么就捏一个怎么样的朋友出来就可以。况且这种写法对于阅读能力堪忧的同学比较友好,以短句为主,把复杂的东西掰碎了,揉烂了喂给读者吃,像养巨婴一眼,但是是有消费潜力的巨婴。
咱们批判了这么多,为啥要批判呢。上文中提到外在的影响会促使人们做决定时分分秒秒受着这个影响才决策,现在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让未成年或者心智不成熟的人在网上冲浪时候很容易受到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终生。
上面说的咪蒙之流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种类的脑残言论不予置评。现在是8102年,新一代的宝妈基本上都是90后,玩儿都没玩儿够,带娃什么的也比较松懈。经常是给孩子们一个平板,一个手机,让孩子自己在网上看视频,看直播,不止是文字,语言,视频这些本来就三观不正的东西充斥在孩子们的脑中,怎么能确保孩子们以后成长的顺利,有一个非常健康的心智呢?
四 危言耸听之下的恐怖行动
在全球最大是视频网站YouTube上已经有组织有预谋的去制作视频动画来影响孩子们的心智。
它们多以迪士尼、漫威或其他在低龄儿童中具有极高人气的角色为主角,例如艾莎公主、蜘蛛侠等等,而视频内容包含了凶杀、绑架、怀孕、注射、互相殴打、血腥、暴力等不宜儿童观看内容,甚至经常出现喝尿吃大便、鼓励怀孕受虐、放火、碰危险物品、喝颜料等画面,并刻划拿枪抢劫、蜈蚣蜘蛛蛇等抢走家人的情节,甚至诱导自残、刮脸、开脑、断头断肢的观念。
这些视频尽管具体内容非常少儿不宜,但它们都很狡猾地用色彩鲜艳的低幼画风和轻快欢乐的音乐来包装自己,并通过海量关键字,让算法将其归类于儿童频道,在利用侧栏推荐和自动播放等形式获得更多被儿童观看的机会,而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正面的血腥暴力色情镜头,就算随机抽取帧分析,也不会被拦截。而没有分辨能力的儿童就很容易误入这些视频,并在潜移默化中被洗脑,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正确的,在YouTube开始大量处理它们之前,这些视频的单个视频观看量很多都早已超越百万级,频道订阅量更是高达数百万以上。
这类视频对成年人毫无吸引力,因为它们制作粗糙低成本,色彩鲜艳明亮演技非常夸张可笑,以默片为主且大都没什么剧情意义,并且被打上了大量早教、搞笑、在儿童中热门的动画角色的tag。正常的成年人基本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只有自己能上网观看视频的儿童才会大量输入这些tag,而它们很狡猾地用欢快的音乐和过于鲜亮的色彩包装自己,如果大人只是偶尔看一眼孩子正在观看的视频,恐怕也不会发现问题。而在疏漏之间,这些Elsagate视频就会对儿童们潜移默化地造成无法挽救的恶果教育。
举一个非常浅显的例子,孩子在小的时候无法分辨是非对错。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在临终前告诉张无忌,找女孩儿不要找太漂亮的,太漂亮的就很会骗人,你看我多会骗人啊。可是年幼无知的张无忌并不知道骗人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反而觉得她妈妈很会骗人,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长大成熟,可是孩童时期的那么执念还停留着,要找个会骗人的女朋友,于是你看蛛儿,赵敏,周芷若,小昭等一个比一个会骗人。
话不多说,言尽于此,我希望用我微薄的文字,带来一丝清明。我喜欢文学,我喜欢孩子,我希望人人都可以很快乐,不会受人伤害。最重要是,我不希望以后大家都说一样的傻话,看一样的傻电影,我希望会有更好的作品出现。毕竟幸福的本源,是参差多态。
本文所引用首段语言来自知乎用户 极地的观察者
中间《美丽新世界》的科普,来自百度百科。
第四大段信息来源来自,任玩堂发布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311087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