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利己是以利他为前提的。
从传统角度来说,人们往往把利己视为是不道德的,这背后有很多文化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社会等级分为四层,士农工商,而商被排在了最后一位,读书人以贫寒为荣。因为当商人有了物质财富资源之后,一方面寻求安全性,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每个人满足了低层需求之后都要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进而不可避免地对权力产生欲望。因为权力可以用实现相对更高的人生价值,同样也可以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中国古代社会恰恰是对私有财产保护程度很弱,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所有理论上都归于天子。
所以统治阶级就必须要抑制商人的权力,社会地位上降为最后一等,另一方面在实际行为上封锁商业,尽量提倡自给自足,提倡努力,奋斗取长补短,这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在这种社会的大环境下,士大夫们会觉得利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有些文人都不愿意提钱这个字,怕提起这个字都会玷污了自己的清高,称钱为“阿堵”(意为这个东西)。
这个是一种很极端的做法,然而上千年这种道德教育,并没有改变人们利己、逐利的本性。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要求利己之心必须以利他之行为前提。人们要想谋取财富,这个事儿在现在看来不可耻,挣钱也有了多种途径。
在丛林社会中,规则就是弱肉强食,谁力气大谁是真理。人们的预期不稳定,过完今天没明天,所以社会相对混乱。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去赚钱。每个人要为雇主提供相应的价值,才能获得良好的可预期的回报。工资水平跟创造的价值相关联。
现在的制度之下,我们不再关心也不需要关心你是否是想为自己牟利或者是想为公司奉献,而仅仅关注你是否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人们只有满足了他人的利益,才能保障自身利益。为富与为仁是相统一的,且为富以为仁为前提。 另一方面(合理性分析):为富也会导致为仁。
一个人想要赚钱,必须满足雇主的需求,一个企业家想赚钱,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销售产品就是满足需求,面试时候是满足雇主的需求。
想要获取更多财富,就必须扩大生产,就意味着拉动内需,提供就业机会。
依法纳税帮助政府提供财富的二次分配,只要依法纳税,就是为公众做出贡献。
企业会为自己的产品标价,因为有供需关系在,某种资源稀缺造成价格上涨,人们会更多的创造这种资源,这样资源配置的效用就是最大化的。而计划经济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由于不能很快速的获取市场信息,没有人能全盘掌握整个市场的全部信息,管理的区域越大,需要分析的信息越多,合理配置就会越难。况且,个人的私心杂念,有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而当前市场经济,无论人们的意图是好还是坏,只要人们想要赚钱,趋利避害,就会根据价格信号进行配置资源,把资源用在最紧缺的地方,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大,而同时,这也解决了资源的配置问题,因为这样做节省了资源,将资源投入到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地方也就是最需要的地方,这至少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为仁。
我们不能看问题的时候只考虑动机,只考虑动机,很多时候动机是不可证明的。人们是有可能说一套做一套。我们要考虑什么,要考虑过程和效果。可能有人诟病说市场经济让人变得好像一切向钱看,这话说得就好像市场经济之前人们不逐利一样。只不过是市场经济之前人们想要逐利,但是没有办法,没有渠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像是半个社会,就算你再努力,向上流通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甚至被封闭。领导的职位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权力来进行分配。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家能够敢于承认人们逐利的这种本能,并且人们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过程和效果。效果是什么,是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在2008年的冬天,那场雪下的非常大,全国各地到处都出现了暴雪。就是连广州这种亚热带气候的地方也出现了暴雪。从北京开往广州的一列列车就被堵在了路上。因为这个列车是朝发夕至的,所以车上的物资储备是有限的。因为暴雪的原因,被堵在路上了,什么时候能再次开通根本不知道,所以人们把生活物资一抢而空,一桶方便面都卖到50块钱,一瓶矿泉水卖到了二三十块钱,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这个价格可是超级贵的。现在很多人就说:这些人真是啊,大家怎么就不知道互助互爱呢?那你要知道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基本的生活物资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每个人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求生,这是求生的本能,换你你会怎么样呢?你如果那天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我们很难指望着每一个人都能做出来,我先救别人挨自己饿死算了的举动,我们很难指望人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火车上的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是因为央视的新闻报道。而且新闻上还提到说这个车上的这个物资好贵。然后,周边的村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大家带着各种物资去干嘛?他们想的就是去赚钱,赚受灾者的钱。那么用键盘侠们的话来说,你这不就是趁火打劫吗?一群奸商。
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奸商,去给车上的乘客提供最为急需的物资,挽救了全车人的生命。你看价格就是信号,是价格让人们知道,这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什么?所以呢,你不要看他的动机到底是不是想为人,他的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车上没有人饿死也没有人渴死,大家都活了下来。你看这是多好的结果啊!
但你想想看,我如果满嘴喊着仁义道德,不能趁火打劫,谁要是敢趁火打劫,谁敢涨价,政府派兵抓,然后坐牢。如果这放到改革开放之前,这就是投机倒把罪。如果说遵循着这样的思路的话,那你想想看这些村民还回去吗?天气寒冷,为什么不在家里暖和着呢,一桶方便面本来就卖三块钱对吧?你现在你让我三块钱,原价卖,神经病啊!谁爱去睡去吧,让别人去吧,我自己收拾一下我自己还有事,这边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呢。这些村民的心可能不坏,但是,他却未必采用这种行为。对不对?
类似的做法是什么?类似的做法是:王老师我说我很高尚,我免费给大家讲课,可是问题是有这么多的学员,我免费为谁讲呢?有这么多学员需要,我给谁讲都会产生不公平,就算是把我累死也满足不了所有同学的需求。
所以金钱物质作为一种衡量标准,是要看市场上谁的需求更强烈。那么先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呢?会不会产生矛盾?有可能你需要我也需要啊。现在你去加油站,跟人家说,你这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我是人民,我现在要加油,我需要钱,你给我加油给我钱,别人只能把你当做神经病送到医院去。
价格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它调节了资源的配置,满足了最紧迫的需求。根据价格的变动而不是根据人们的口头承诺,如果按照大家的口头承诺,那大家一定是哭着喊着纷纷哭穷表示自己是最需要的,那又该怎么判断呢?
价格也是最公平的一种手段,因为这是对于穷人来说可以通过努力去获得的一种衡量物。所以这个社会是越来越公平的。反过来,如果用特权作为衡量的,用权力作为衡量,这个社会反而会陷入不公平。
如果当时的赶去救援的农民没有超额利润,卖得贵还会因为投机倒把被抓被指责,他们还会不会去呢?他们完全可以坐在家里,打开论坛,发几个小蜡烛,然后打字说车上的人大爱无疆你们挺住!我们支持你!键盘侠就是这样诞生的。你不管他的动机是怎样,但是这样没有效果。
古代社会范仲淹也干过这个事儿,当时他所任职的郡县出现了粮荒,老百姓人心惶惶,下属建议他赶紧从周边的郡县调粮。范仲淹说不必,你只需快马加鞭,在临近的州县,发消息说我们这儿的粮价是他们的三倍。结果为了逐利,大家都纷纷挑着粮食追星赶月就来了,唯恐落后,因为一旦落后,粮食供应就充足了,就赚取不到这种超额利润了。大家纷纷赶来,结果粮荒很快就结束了。正是利用了人们的逐利之心,导致的是利他的行为。
所以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其实还可以再扩展一下,在人际相处当中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的话,人的相处当中基本原理也是一样。有的人一心只为他人考虑,叫做只利人不利己,这种人只是圣人,凤毛麟角。你不能总是提倡别人去当圣人,你自己能不能做到呢?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不能这样去要求别人。道德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可以用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但是不能用道德去绑架别人。你自己可以说我捐款一个亿,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你说因为马云你钱多,你要捐一个亿,试想,这样的话,谁还敢赚钱。这是会导致一个社会退步的。一方面,是不尊重别人私有财产的支配权,二来是这样会吓退更多的企业家,而企业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捐款的这一个亿,他的价值更是为社会做出的许多良性贡献。(①满足需求 ②拉动内需 ③ 提供了就业岗位 ④纳税 ⑤ 资源配置 ⑥ 创新,本文第二段已经提到)
用这样的话,把企业家都逼走了,大家都害怕了,你认为键盘侠治国就会让这个国家更美好吗?只会更差。只会造成这个社会中谁都不敢去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了。
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历史上越是商业贸易发达的地方,越是市场经济繁荣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就会过得更好,社会就会更加的和谐。古代社会中,江南就是富庶之地,经济发达,贸易活跃,所以文人墨客就特别多。因为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人们就可以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反之,越是小农经济的地方就会越容易出现战乱或者匪患。
所以,利己和利他是不冲突的,利己是以利他为前提的,二者可以同时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