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评价兴衰的时候,常常会用到一个词,“气数已尽”,从极盛到没落,有时候只是缺一个导火索:唐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明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战役;清咸丰七年的鸦片战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而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贾谊说:“仁政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真是这样么?然那些为后世所称道的变法,诸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化、一条鞭法等等,其结果无一不是增加百姓负担。
商鞅变法的核心:“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能使国家双倍强盛。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最终没有执行起来,但是他的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却被执行的异常坚决。拿青苗法为例,本身是青黄不接时百姓可以向朝廷贷款“青苗钱”,这个贷款的利率想对较低。但是在执行的时候无论缺不缺粮食,都要向朝廷“借”青苗钱,越有钱的人家,必须“借”得越多。一条鞭法的起因是因为国家日益增大的开支,本意是将赋役合并到一起,但实际结果是又合并了过往惯例的苛捐杂税,这种合并变相的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这些是仁政么?很显然不是,但是它让国家变得强大,同样的也隔断了平民的晋升之路,历来如此。
于我所知的历史似乎很多都是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从项羽巨鹿之,大封诸侯,到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也才四年时间;从于谦挽社稷于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到抄家问罪满门抄斩也才八年时间;从魏忠贤阉党首领,权倾朝野,到崇祯元年被被连根拔起也才四年时间。
“成王败寇。”在古罗马斗兽场中,他抽剑抵着他的喉咙冷冷的说。“因为我在你的眼中还看到了一丝犹豫与不忍。”也许这就是规律,成王败寇。起先想不明白,十几万的清军,征服了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然后登上历史舞台,后来才知道非兵利也。当袁崇焕在刑场被一刀刀凌迟,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网友评论